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碛口 尋找當年繁華夢

古鎮碛口 尋找當年繁華夢

日期:2016/12/15 23:04:51      編輯:古代建築

這裡從外面看像是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則是很古老、很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尋覓到。

⊙記者 趙肖梅

站在碛口古鎮的河岸邊放眼望去,原本平緩的河流在與河中的亂石碰撞激蕩後,飛濺起白色的浪花。

碛本是河中亂石,而亂石易形成淺灘暗礁,被稱為河運的夢魇。碛口,因碛而繁榮。這黃河中的第二碛,讓黃河形成30米的落差,許多行船的艄公至此往往不敢前行。所以,走西口的晉商,將從河套、包頭地區運來的糧食、皮、毛、鹽、鹼、藥材六種貨物沿黃河順流運下,在碛口不得不棄船登岸將貨物轉陸路發往全國各地。所以,碛口是黃河水運的最後一站。碛口與包頭,雖相隔千裡,卻已經各自繁華了數百年。

從清朝到民國初年,黃河水運的繁華,造就了碛口這個“物阜”、“民熙”的小都會。隨著近代鐵路運輸的興起,碛口這個繁華了300年的小鎮,日漸蕭條與衰落,並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現代著名畫家吳冠中曾在碛口采風。當時,他沿谷底順山勢往上,碛口李家山的三面層層疊疊的窯洞式建築讓他大為震撼。他說,這裡從外面看像是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則是很古老、很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尋覓到。

也正是吳冠中先生對碛口的再發現,讓這裡備受藝術界青睐。碛口,從此華麗轉身為感受懷舊古韻、尋找黃河滄桑之情的紀念碑林。

和碛口相比,包頭是幸運的。市黃河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馬寶山介紹說,包頭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形成“城市”,當時,包頭的腹地廣大,在黃河邊上有大片的良田,同時背後可以將貨物轉運草原,進退條件優越。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包頭得到了全國援建支持,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精英和產業工人為這種城市架構起現代工業基地的脊梁,幾個大型項目的落戶,讓包頭工業在全國的地位得以確立。包頭,是草原的明珠,也是黃河的明珠,草原游牧文明,黃河農耕文明,現代工業文明交相輝映,足夠的經濟體量激發出足夠的文化自信,此次“黃河情韻”大型民歌采風的壯行,就是包頭文化進行曲中的一個美妙音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