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輾轉民間近半世紀“府學孔廟”重要文物昨回歸

輾轉民間近半世紀“府學孔廟”重要文物昨回歸

日期:2016/12/14 11:04: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天,一批輾轉民間近半世紀的“府學孔廟”重要文物正式回歸,回歸文物是曾經建於溫州市區府學巷的孔廟大殿內的三對石柱和五個石礎。

 

  “五個石礎都非常精美,保存完好。三對石柱大部分保存完好,部分斷裂,但可以修復。”昨天,我市文保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檢查過這些文物後對記者表示:“府學孔廟”是溫州古城的文脈所在地,孔廟重要文物的回歸,增加了溫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厚度。目前,這批文物已被運至溫州博物館存放,待溫州博物館歷史展廳今年年底裝修完工後,它們將與孔廟復原模型、府志上的學宮圖、府學巷工地發掘出來的殘件等一起,放置在展廳獨立區域展出,“全民共享才是文物的價值最大化。”

 

  此次回歸的這批“府學孔廟”文物,其收藏和回歸之路頗多周折。據知情人士章禾向本報透露,上世紀70年代,它們由我市一位何姓民間藏家在孔廟大殿(老溫州市工人文化宮展覽大廳)拆建過程中不惜代價予以保護收藏。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工作人員得到了藏家所藏文物的照片,文保工作者根據照片上石礎石柱的花紋、文字,斷定它們是孔廟文物無疑,並進行了幾年的探訪、尋找。前不久,本報也專門刊登報道,發布文保部門向社會各界公開征集“府學孔廟”相關文物線索的信息。知情人士看到報道後,與文物當前藏家溝通,配合文保部門將藏品捐出。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了這些藏品。只見石礎上刻有盤龍、白鹿、祥雲、虎爪等镂空圖案,刀法娴熟,線條清晰。三對石柱中,有一對是雕有龍紋的龍柱,其余兩對石柱上均刻有文字。其中一根石柱上刻的字為:“靈昭九斗奠金湯”,總括出了溫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基本符合《溫州弘治府志》裡對孔廟建築的記錄。市文保所相關負責人在看過這些藏品後認為,龍柱上雕刻的盤龍氣派宏偉,線條流暢,估計是孔廟正殿前檐下的石雕龍柱,“因為一般地方也不好用龍紋。”

 

  目前,市文保所還在繼續面向社會征集“府學孔廟”相關文物線索,希望類似此次回歸的文物都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保部門也將根據線索與藏家洽談接收文物事宜。文物征集熱線:0577-88893258來源:溫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