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保護與開發遭遇三道檻
日期:2016/12/14 21:44:2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專家認為,大遺址是公共產品,後世永續利用,需要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應享受土地、稅收、貸款、用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發展不損害遺址的產業。目前情況是,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大遺址保護,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各管理部門和機構難以實現協調和平衡,而作為專業性的文管所因受管理權限制約,也無法有效地進行協調和執法。99古建網`6vhw+^J.S
99古建網#k!~n5cpi觀念檻:唐陵是大遺址99古建網*M*R8QpR*UP
-`1rl"A h-ukP0無人懷疑唐陵是價值極高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談到它更是一座座包括著陵山、陵園、阙台、神道石刻、下宮建築和陪葬墓群等等的龐大文物體系時,便讓許多人感到有些手足無措:從保護上講是文物體量過分龐大,從開發利用上講是限制太多。
d$@+gw}/i8|0)xZ7J@8g8q[M0“難”——無疑是保護與開發雙方共同感受的一個字眼!但細究一下,不難發現人們對文物的理解通常是一個個具體的物象,很少有意識地把眾多文物個體,尤其是仍未可知的埋藏著的文物,從整體或系統的角度加以考慮,至於想到整體性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就更少了。99古建網-Zp)p le6D9|R
EM0{ p(ZXl0然而世易時移,新觀念應運而生。2005年國家提出了大遺址的概念,要求把規模巨大、價值等級高的大型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來利用。2006年在“十一五”規劃中推出了加強包括唐陵在內的100處大遺址保護工作的計劃,要求從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待大遺址,從而讓大遺址保護成為舉國關注的國家決策之一。99古建網M0L^1VS&V4VP,Q
99古建網x-q-M$}/So5_&V8D!vM3E大遺址政策的實施,給文物工作者帶來了文化遺產地是個整體的觀念,長期不敢著手的動辄十幾、幾十、上百平方公裡的遺產地,終於可以進行調查保護了。同時,它給經濟開發者則帶來了抵觸情緒,有意無意地想繼續在舊日的格局中追尋自己的利益。譬如蒲城就發生過多家水泥企業聯名告文物局長的事件,堅決反對唐陵保護范圍的擴大。99古建網[3g/l"bm
99古建網,p0W;{|&w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說,大遺址有別於其它資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不可再生性,其減少便是永遠的消失,不能進入所謂的循環經濟鏈條;遺址本身具有不可移動性、不可復制性和不可替代性等,使它不可能像其他文物一樣異地保護(建立博物館),其開發和利用必須在原地進行。99古建網"x [o'qa Y
%u,qg4F0o~E:qi0“現在,人們對大遺址的觀念還很淡薄,大遺址觀念還沒有走到群眾中去。其實,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唐陵,人們首先要過的就是觀念檻,即要把唐陵當作大遺址來看待。由此出發,才能趨利避害。”王建新說。
?(o@4re!k O8^(U;b4j0 99古建網V8w Xd%d nNp:N家底檻:制定保護規劃
O+sIpu-dn Y0.[LD[R#I]f8tS0我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是土木建築,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容易遭受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大部分消失殆盡,或者只留下地面的夯土遺跡,有的甚至連夯土遺跡都蕩然無存。以此為基礎的大遺址,其保存難度之大可想而知。99古建網 U9a4\ m ~ ^ P5V}
99古建網vLEGa,u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說,傳統的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太狹隘。在1993年陝西省政府公布的國保與省保文物單位的保護范圍中,多數是以陵園四角來劃的,沒有GPS坐標點,有的是沒到現場以文物地圖來劃的。至於陵園重要組成部分的下宮遺址、眾多陪葬墓等,多數都沒有劃入保護范圍。
h"?0A\:RP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