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遺址考古地驚現五代城牆
日期:2016/12/15 1:22: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揚州市考古隊副隊長印志華告訴記者,位於萬花園二期工程、觀音山南側的唐城“西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從目前的考古工作來看,此次發掘的遺址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左右,城牆的遺址年代定為唐朝,不過,通過考古發現,唐朝的城門只保存了南側的一部分,目前南側城牆最高也只有1.4米,和歷史上是無法相比的,北側的一部分已經全部毀掉,而南側保留的一部分規模也不算太大。不過,在唐朝城牆遺址的東側,發現了五代時期的城牆,長度達到80米左右,寬度也達到了18米,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印隊告訴記者,區別城牆遺址屬於哪個朝代,主要還是看城磚的規格,唐朝城磚比現在磚頭稍大一號,而五代的城磚的規格則更大一點,二者有明顯區別。“從這些城磚的構造來看,排列整齊,保存得比較完整,甚至要比一部分唐朝城牆保護得好。”
不過,唐朝城牆和五代城牆兩者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城牆收分,即城磚下往上逐漸收縮,印隊解釋道,這樣做,是為了城牆的牢固,顯示出城牆的抗張力。
遺址現場驚現唐朝瓦罐和石彈
昨天在考古現場,記者也見識了城牆遺址的歷史變遷和人
文風貌。記者在考古現場找到一些唐朝瓦罐殘片和一些重達數斤的石彈。石彈是城牆內的必備武器,是用來抵抗入侵敵人的。據印隊介紹,石彈即擂石,此次考古發掘中並不是很多,相比於北門遺址,擂石的規模也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從考古現場以及城牆遺址的破壞程度來看,當年的戰爭從來沒有斷過,所以擂石的准備是相當必要的。至於唐朝瓦罐的出現,很可能是當時城牆裡的衛兵和百姓使用的。
記者在現場同時看見,一塊65厘米×65厘米的厚重石塊也吸引了不少考古工作者的眼光,不過據印隊介紹,“這個類似金磚的大家伙究竟具有什麼功能,因為沒有碑文記載,以前在考古過程中也未發現過,所以現在尚不知道當年是干什麼用的。
權威解讀
“西門遺址”是揚州已發掘的第4座唐代遺址
不過相比於以往的遺址考古發掘,這次的唐城“西門遺址”並沒有發現太多象征歷史印記的文物。印隊解釋說,這次發掘的是一段城牆遺址,揚州關於唐城遺址發掘的文物本來就不是很充分,這主要是因為唐朝距今歷史比較久遠,後朝後代對於唐朝遺跡的破壞和疊加比較厲害。有的可能深埋在地下幾十米,目前還沒有觸及到這麼深的地層。
據印志華透露,“西門遺址”是揚州目前已發掘的第四座唐代遺址。其他三座分別是東門遺址、南門遺址,還有一個位於現今的揚大農學院附近。
據了解,“西門遺址”應該是目前全國現存最好的唐代城門遺址。之所以認定為唐城牆,主要有三個依據:一是根據歷史所記載的揚州唐城分布范圍,揚州古代眾城中唯有唐城地域面積最大,其他朝代城域都沒有到這個位置;二是根據已發掘城磚和土層的化學定量分析,其年齡段基本可以鎖定在唐朝;三是根據各朝代城牆和城門的分布格局,與唐城牆格局最為相似。據悉,這裡開發前原本是村落和農田,而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這裡屬於商業區域,應該比較繁華,而不遠處的唐城遺址博物館則
是子城,屬於行政區域范疇。不過,到了宋朝,由於戰爭等緣故,這裡被徹底毀滅了,已經變為揚州城外,基本上是荒郊一片了。
未來發展
明年4·18前或開發成“遺址公園”
在采訪過程中,印志華還向記者透露,現在的瘦西湖在唐朝時其實就是“西門”的護城河,叫做瘦西湖只是後來的事。現在站在遺址上向西看,似乎還能找到當年瘦西湖作為護城河的一種神韻。印隊介紹說,整個遺址考古挖掘在元旦前將會基本結束。由於冬季來臨,所以考古隊考古挖掘工作結束後,將在整個遺址上面鋪設防護設施,讓唐城“西門遺址”免於冷凍天氣的破壞。由於這段城牆遺址正好位於瘦西湖萬花園景區二期之內,將來可以作為重要歷史遺址景點加以開發利用,與萬花園自然景觀相映成趣,無疑會大大提高萬花園的歷史厚度。
考慮到文物保護的需要,該處城牆遺址將采取封閉式保護。對現已挖掘出的這段城牆和右側相對應的人工城牆加罩保護起來,加罩材料將采取硬度和透明度較好的鋼化玻璃。屆時,游人就可以通過玻璃罩,欣賞到唐朝留下來的城牆遺址,充分領略揚州深厚的歷史底蘊。
至於唐城“西門遺址”會不會像南門遺址一樣建成“遺址公園”,明年4·18前將有分曉,不過肯定要同萬花園二期工程結合起來,相關職能部門也將會對現有遺址進行保護以及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