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現代木結構建築在中國的發展

現代木結構建築在中國的發展

日期:2016/12/15 1:18: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常高興有機會來到太原和大家介紹現在木結構在中國的發展,我覺得在傳統村落文化方面,我的演講可能更側重於在材料方面,側重於在今後發展當中,我們如何應用現代木結構的手段和我們的傳統村落來進行一個結合。

大家看到現代木結構可能就會想到傳統結構,所以中國是使用木材最早的國家,而且這麼多年來還在用。實際在現代的建築當中,基本上都是鋼筋水泥,所以傳統的沿襲沒有延續,但是在美國、加拿大他們的木結構在整個建築當中的比例一直非常高,他們都能夠達到90%以上,都是用木結構來做,所以在80年代之後,我們國內也開始采用現代木結構建築來做,包括古建築,比如像寺廟,在上海法華寺重建的時候,(PPT)大家看木材,它是我們現代木結構裡面的常用材料,它就使用這種木材、膠,通過加壓。這是上海的法華寺、廣西的開元寺,等等,在很多的古建築當中,已經不是咱們傳統的材料,已經開始用現代材料進行建築。

所以我們大家一想到木結構,可能就會想到平台樓閣、故宮,但是這麼多年來,在中國木結構沒有進一步發展,在美國、加拿大他們一直都在發展,他們的進展和咱們的傳統意義上有很大的區別。這個是在加拿大的照片,這是我們的傳統的木結構體系,這是輕型木結構體系。這種材料已經超過200年的歷史,而且有很強的標准化,能夠適應產業化發展的特點,在北美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個是在施工過程當中。

加拿大木材跟咱們傳統到木材市場去買的木材是有點區別的,它上面每一塊木材都有標志,能夠代表我們這個木材是幾級的,是用什麼材料,比如SPF,松木兩個樹種,所以它對於產品運用在什麼地方,這種等級是要求非常嚴格的。

木結構最大的特點,是咱們現在可知的、能夠再生的建築材料,靈活、耐久、成本低。它是一種綠色木材。我們在2008年地震之後在都江堰做了一個項目,這個建築總共用了600立方米的木材,通過換算,實際可以得出來,它吸收了600噸的碳儲量。很多在座的可能都會有疑問,如果我們都用木材,有沒有那麼多資源?是不是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實際上在加拿大砍一棵樹是要種四棵樹的。

在中國,如果用木結構來做建築,包括木材來做村落,都是沒有問題的。2003年建設部就已經頒布了《木結構的試點規范》,我們從2004年開始用木材來建築房屋都是可以拿到房產證的。而且木結構立面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處理,屋頂的造型也可以多樣,平面布局也可以按照設計師的要求。

在設計中,很多人想到木結構會不會防火?等等這些問題,其實在幾百年來已經不是問題了,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對木材進行處理,而且還有隔音的話,我們可以通過隔音的材料,比如像一些輕質凝土都可以達到很好的隔音效果。

木結構還有自重更輕,更適合於抗震設計。

木結構施工速度也非常快,大家如果有機會去加拿大考察的話,會看到一些施工的現場。我們7月份也是邀請研究會的幾位專家和領導到加拿大考察,發現有一個項目,真正在做結構的時候,只有一個功能,所以它的施工速度特別快。

很多人會說木結構跟傳統結構去比較,成本是不是特別高?如果按照相同的質量標准、舒適度來進行比較的話,我們認為和混凝土結構成本是非常接近的。主要是由於它的基礎可以減少一些成本,另外,人工所用的時間也很短。在中國,木結構已經進入20多年了,最開始這個建築是在上海,經過20多年發展,實際在國內發展也非常快,我們在2012年做過一個統計,每年我們所做的現代木結構已經達到300萬平米,最主要的應用就是別墅,包括會所,所以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現在,除了木材之外,基本上它所需要的保溫材料、石膏板、釘子、防水材料等等,這些材料我們都可以用國產的材料做,而且我們現在也已經發展出來了技術力量,包括設計、施工,包括在現場的一些管理,都可以用咱們自己的力量來做,而且在成本方面也基本上降到跟咱們傳統的建築結構差不太多,所以發展就是由照搬到逐漸適合咱們人類國情發展的過程。

在北京,開始接受木結構還是有點困難,所以他們在一層、二層采用混凝土結構做,慢慢的把木結構應用得非常廣泛。包括我們現在給大家看的填充牆,它的主體框架還是梁柱式的,這樣既保證了它的框架的完整性,再加上木結構的填充,能夠達到非常好的保溫效果。

除了外牆之外,我們內牆也是拿木結構做的。我們拿木結構做成牆體也是可以的,包括填充樓板。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在做重建的工作一個是培訓當地的工人用木結構來做當地的民居,另外通過我們這樣的推廣工作,讓當地的老百姓能夠意識到,木結構是舒適、抗震的建築體系。我們在那裡三個月的時間,當地的老百姓對木結構還是接受的,他們能夠理解,木結構的抗震性能還是比較好的。最主要的是,他們對成本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做到800元/平米,我們通過使用當地的勞力,使用當地的材料,也是達到了他們這樣的一個要求。

在2011年之後,在國內,木結構應用最廣泛的還是旅游、度假區,這個也跟咱們傳統村落可以結合起來,這也是傳統村落今後要走的一條路。

(PPT)這是在北京,漫山遍野都是木結構的這樣一個項目。像公共建築泰達、萬科,他們對木結構也是特別接受,他們拿木結構做售樓處、辦公樓,包括學校等。這是在吉林萬科做的一個項目,吉林萬科的一個會所,像教堂、寺廟都可以拿這種結構來做。像這種比較現代化的屋頂也是可以拿木結構來做。

加拿大木協會在國內主要做這麼幾個工作,一個是技術支持,大家以後如果有機會采用現代木結構的話,我們是免費提供技術支持,會到現場進行監督,提供這種培訓,另外還要做一些政府協調、市場調研、示范、推廣等等。加拿大木協會在中國十多年做了很多的展示項目,這個是第一個在上海的辦公室,這也是我們第一個展示項目,大家如果有機會在上海的話,是在上海金橋洪峰路45號,大家可以到那裡去參觀,非常大的一個建築,而且經常有人在那邊拍電影、電視劇。除了辦公室之外,我們也做了一些公眾建築,比如河北省的建科院,上海南京、石家莊、北京、青島的一些項目。咱們國內的規范對木結構是限制在三層,但是在加拿大已經可以做到六層了,所以技術上不是問題,關鍵是規范問題。

通過加拿大木協會這麼多年的努力,咱們國內基本上已經具備了這樣一個產業,所以我們在2012年的時候,在中國住建部的支持下,也成立了中國現代木結構建築技術產業聯盟的組織。這個聯盟理事長現在是請中國住建部科技司的副司長來擔任。(PPT)這是我們當時在煙台時候的照片,現在企業已經達到了275家,企業包括建造、設計、施工、材料等等產業鏈的這樣一些企業。

在2014年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了一個中國木結構優秀工程評選的項目。最後因為時間關系,我簡單給大家看一下,我們通過這個評選,咱們中國最好的一些項目都評選出來了,大家通過這些項目也能夠體會到,我們國內木結構行業的發展水平和國內設計施工的能力。

CLT是一種新的建築結構材料,在世界上包括北美、歐洲實際上是最熱的一種材料,它的未來是要取代混凝土結構,不光是做三層的木屋,今後甚至要做到三十層,甚至更高。

這個就是我今天給大家做的介紹,非常期望大家通過我的介紹,對國內木結構行業發展水平有進一步的了解。如果需要,大家在今後傳統村落保護當中的開發,或者其他景區的開發,或者古建築的重建,除了傳統的結構之外,也可以考慮現代木結構,而且它是非常適合產業化發展的一個潮流材料。另外除了混凝土、鋼材之外,我們認為,木材實際對於咱們環境影響最小的一個材料,而且對於我們尤其是今後的發展,是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說,木材也是我們今後要多多考慮的建築材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