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162座古建築被國家文管部門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4 9:52: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太原3月18日電 記者崔海燕 近日,來自省文物局的權威消息稱,全國現存宋遼金以前木結構古建築共有160座,而山西就有120座,占72.6%。著名古建大家柴澤俊首次對媒體公開這些重要數據,“其中,晉東南古上黨地區,已知宋遼金以前的古建築80座,占到全國半數。”長治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於1945年10月建市。曾當選2004年度中國十大魅力城市。長治市,地處北緯35°50'--37°08',東經113°01'--113°40',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長治市現轄10個縣2個區1個縣級市。長治屬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傳說中的《後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經》等故事就發端於此。長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同時還是一個革命老區。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領導機關曾長期駐扎在武鄉、潞城等地,使這裡成了華北抗日前線的中樞。
總部舊址系民國建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平方米。2003年6月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一類保護狀態。富起來的北村人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和縣、鄉黨委支持下自籌資金4.8萬元,於1984年將八路軍總部舊址修繕一新,並征集了革命文物400多件, 成立了“八路軍總部北村紀念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贈送了朱、彭兩位老總塑像。雖為巷道卻也是二十四院西軸線的起點,故在臨街處山東古建磚瓦廠有門,既保障了院落的私密性,也為院落空間的功能增加了趣味性和相對的完整性。沿巷道向北則進入了商家宅院的又一特色空間“廳”院。廳房院是一個多向性空間,對內對外的流動性都很強。廳房的北邊是小花園,也是內外空間的分界點由此向北則進入到後宅院。申家大院用簡單而有序的組合方式解決了多重矛盾,充分體現出商家大院在規劃設計之初對於空間處理手法的獨到認識,同時也是晉商文化空間特征的一個優良典范。
柴澤俊介紹,山西地上古建能保留這麼多由多個條件促成。他以晉東南地區為例,該地區保存下來的文物,尤其是地面上的古建築,占到全國半數。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我市162座木結構古建築中,有確切紀年的43座,時間從925年至1350年,歷四朝,跨越400多年,是我國早期木結構古建築的珍寶。 長治,古屬上黨,一直是郡、府、州治所在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保留了大量的早期木結構建築和附屬文物,它們在建築史、考古史、美術史和宗教 史上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首先是由於地形特殊造成交通不便,其次氣候干燥,利於木結構留存,而且晉東古建磚瓦廠南地區正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兩個重要革命根據地—— 太行、太岳。黨和政府從戰爭年代到現在,對保護文物古跡一直十分重視,所以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下來。市文物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市境內有唐代木結構建築1座,五代、宋、金、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單體數量達161座,居全國同 等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