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來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我們身邊遺失的文物古跡
日期:2016/12/15 1:36: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老祖宗留下來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印跡,拆了就沒了。一幢新大樓,一個新廣場,哪裡不好造,為何偏要造在這僅有的一點遺跡上?有網友問:老師當年告訴我,我們有5000年歷史,只是我怎麼都看不到一絲文物和遺址的痕跡?是啊,5000年的文明史,國人引以為傲,但你去全國找找,看超過千年的遺址還剩多少。
在我們身邊遺失的青瓦文物古跡。杭州有條護城河(如今叫貼沙河),位於環城東路與慶春路口。此處古慶春門,有東西護城牆,老杭州俗稱“城河”。為重現早年舊城改造中拆除的古城牆風貌,前幾年在道路整治時,河邊新建一座象征性的城牆。有意思的是,這段“古城牆”因當時建設單位“找不到歷史證據”,全憑想象和借鑒而成。真當不容易。至少它是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的“三最”寶貝。如果需要,再豎一塊碑文,介紹拆除古城牆的光榮歷史,把開發商和地方政要的名字也刻上,這可是流芳千古的好事。只怕,古城牆能千年不朽,新建的水泥叢林站不久。在馬路邊就能看到,有些古代樣式的二層小樓,應該算是百年以上的文物了。”記者隨即趕到拆除現場,隔著路邊的圍牆,能看到幾排粉刷成黃色的二層樓房,可以看出這些樓房的建築年代應該較早。
樓房所在社區的主任賀鳳英介紹說,這裡的二層樓共有5排,都是1975年左右建成的,是駐地企業給職工蓋的宿捨,每排樓房都是磚混結構的窯洞樣式,居民俗稱“窯洞樓”。 每排窯洞裡都住有17戶居民,多是退休職工和殘疾人,其中不少人屬於低保對象。看著古色古香”的房子,樊先生表示,過去就有很多人在外面隔著圍牆看他們的窯洞樓,還以為是有歷史的,其實也就三十多年,“可能是這種尖尖的房頂讓人覺得這是老房子。由於這些窯洞樓生活設施落後,年久失修,從去年12月起,駐地單位開始對這裡進行棚戶區改造。他家的房屋已經出現了牆壁開裂,房頂還有些漏水,大伙早就盼著能住新房,搬走後,他差不多每天都要來看看拆遷和改造的進度。
歷史和文化是靠傳承的,否則民族的血脈就會變成個句號。然而,在長沙青瓦古城牆“選擇性、象征性保護”之前,我們聽厭了“維修性拆除”、“保護性拆除”之類的新官方名詞。不這麼折騰不行嗎?前幾天看到報道,京城要修建6座建國後被拆毀的城樓,稱這6座“城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景觀。萬柏林區千峰南路路邊正在拆房子,幾座古老的民居要被拆掉,那些房子看上去有年頭了,可能是文物。記者隨後趕到現場查看,經過走訪得知,王先生所說的古民居。是因為經政府同開發商“協商”才得以保留下來的。有些地方強拆民宅,暴力當頭,沒聽說有什麼“協商”。這下,開發商掙大頭,城牆留零頭,“孫子”無奈只好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