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琉璃瓦古建築群落蘊含的久遠的歷史和文明的積澱

琉璃瓦古建築群落蘊含的久遠的歷史和文明的積澱

日期:2016/12/15 1:37: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公共基礎設施、文物單位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建設和經營,對文物古跡的恢復修繕工作會采取產權轉讓、宮廟出租等方式,以優惠的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由於這些琉璃瓦建築曾經受過嚴厲的政治批判,規模也不大,歲月又消磨了它們的風華,加上有些建築在部隊的大院裡,難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它們的歷史文化意義是無可比擬的。

    古城復建初衷在於重現文物,但是真實性和完整性才是文物的生命所在。因此,花費巨資來恢復文物原貌,或者是將毀壞的原物一磚一瓦的異地遷建,都不能算作真正的文物保護。每一個踏入吳哥的人,都會被這規模宏大的石頭建築所震驚,高棉人在建築他們的神靈的時候力求完美,在大小、比例、對稱方面都做到極致。為的就是盡力維持原本的模樣,不隨便發揮。所有的石雕幾乎都可以親手觸摸;台階可坐可爬。你可以直接湊到那些精美的浮雕去看細節,用手指撫摸它們的紋路;推動這項技藝的傳承就成為我市文化界與建築界的緊迫任務。可是,按業內人士的說法,就像在風中不斷凋零的傳統鄉土建築一樣,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體系也是搖搖欲墜。

    甚至在被視為"徽派建築"天下的安徽和江西,那裡的鄉土建築其實也是東陽建築匠師的成果,但難得一見能與東陽比肩的傳統建築。” 除了制作木構架,俞余中還要指導工人做屋頂、鋪屋瓦等,看著工人們在自己指導下按部就班,卻極少有人肯用心去鑽研,他總有種無法言說的遺憾。現已成為古建築修繕行家的呂雄心,曾經主持修繕了幾百幢古建築,並受聘為上百個單位編制了古建築和古村落的修繕保護方案,更是深感市場經濟大潮中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凋敝的危機。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改變,木結構房已退出市場,只有古建築修繕和保護才能讓這門技藝有用武之地,所以要盡可能地擴大保護范圍,把更多鄉土建築納入保護范圍。

    東陽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就有望走上生產性保護傳承的途徑。全部采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按照原型制作、原風格修繕,修復完成後其中的玄帝殿將成為武當山最大的一個宮殿。 人們喜歡文物主要是喜歡文物所凝練的歷史滄桑和文化內涵。仿制的文物是賣不出價錢的。古城也是如此,離開了琉璃瓦古建築群落蘊含的久遠的歷史和文明的積澱,充滿著銅臭和開發商貪心以及淺薄的長官意志的仿古建築。遺產保護規劃應該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之中,並提高遺產保護在城市規劃中的地位,使其成為一個必要的環節。而同濟大學教授盧永毅則呼吁,遺產保護規劃實施的速度必須放慢。直接決定著遺產保護的品質。同濟大學教授周儉認為,盡可能保留城鎮街區的原住民才能保證家族、社區和文化的鏈條不被隔斷。

    在抗日戰爭期間,古寺遭遇歹徒、盜賊洗劫,寺內神像的珠鏈、金箔、玉石等被劫走,寺牆多處被毀。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保存靈湖寺,廣海建築商捐資略加維修。都對城市整體風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如果當初能吸取北京建國初期的教訓,學習蘇州以及巴黎“建新城保老城”的成功經驗。有的歷史文化街區面積過小,規模達不到要求;不少街區建築質量太差,體現街區價值水平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築數量太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