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通州土橋等多處文物遭湮沒無人管理

北京通州土橋等多處文物遭湮沒無人管理

日期:2016/12/15 1:18: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通州土橋,被埋藏在一座現代化的社區中多年。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除了這座京城東側的古橋外,還有不少文物也都因各種原因,“隱姓埋名”在各處不被關注的場所。專家建議,應完善文保的保護問責、質詢機制,采取合理的方式對文物進行保護。

  現場

  土橋僅剩橋欄桿露出地面

  在通州區張家灣鎮的土橋村的一個社區中,一座兩米多長的石質鎮水獸靜靜地“躺”在鋪滿地磚的7號樓和8號樓之間。小區的住戶表示,這個鎮水獸的西北側,就是曾經通州人俗稱的“土橋”。而現在土橋所在的位置,也已經是一片地磚,僅有兩段橋欄桿凸出地面10厘米左右。

  資料顯示,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有一座廣利橋,就是俗稱的通州土橋,1802年以後,由於北運河改道,土橋漸廢。土橋下的河道遺址於1998年被填塞,橋洞、記事碑被掩埋,鎮水獸也被放到了地面上。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梁欣立表示,13年前他探訪土橋時,這座橋還未被徹底掩埋。張家灣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今年年初已將土橋的保護工作列入計劃,將在土橋及鎮水獸四周修建護欄,立碑明示。

  延展

  多處文物遭湮沒 無人管理

  作為通州的一處地名,“土橋”已經是市民熟知的地點,然而這座象征著此處地名的文物,卻被埋入地下不見天日。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其實,還有不少文物也都和土橋一樣,淪落到或遭掩埋、或已無人管理的尴尬局面。

  今年3月中旬,《法制晚報》報道稱,海澱區的肖家河古橋埋在地下三十多年,專家也正在遞交文物認定申請,希望這座地標性的文物能夠被保護起來。目前,相關文物研究人士已向海澱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提交申請,希望對這座古橋進行認定和保護。

  同樣,位於四季青鎮小屯村的海澱區最後一座侵華日軍飛機窩被夷為平地。這座飛機窩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海澱區文化委員會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查拆除文物的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已對其處罰了50萬元。

  說法

  專家建議設置文保質詢機制

  “現在對於國家級大的文物保護得很好,但對於類似土橋這樣的小文物保護力度不夠。”京史地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梁欣立說,“文物保護的主導應該是政府部門,而現在對於這些相對等級低的文物文保部門還是應該加強責任意識。”

  梁欣立建議,應該完善對文物保護失責的問責機制,暢通民眾對文物保護漏洞缺失的監督機制。文保部門也應該在利益權衡上有所考量,綜合文物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來對所有的文物開展保護工作。

  “現在我們還缺乏一套完善的質詢機制,文物如何處置都是政府部門來決定的,應該在處置上公開。建立一套完善的聽證、質詢機制,是就地保護還是遷走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的保護措施,應該以公開的形式接納公眾的共同建議,最後再作出合理的決定。”梁欣立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