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泗書院位於曲阜城東北4公裡處 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期:2016/12/15 1:31: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洙泗書院位於曲阜城東北4公裡處,因書院南臨洙水,北近泗河,故名洙泗書院。洙泗書院是孔子設教講學之地,舊稱“先聖講堂”。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魯使人迎孔子,於是孔子返魯,然魯終不能用。
洙泗書院位於山東曲阜城東北四公裡處。因南臨洙水,北臨泗河,故名洙泗書院。傳為孔子修書講學的地方。後成為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場所。孔子周游列國返魯後,在此刪詩書、定禮樂、系周易,並聚徒講學。漢代至宋金均名講堂,元代改稱洙泗書院。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於講堂舊址重建殿、堂、門、庑等,改稱洙泗書院,並設山長一人奉祀。公元1494年(明弘治七年)重修。
相傳孔子自衛返魯,曾在此刪詩書,完禮樂,整理古籍。舊稱孔子講堂。元初,講堂已毀,“故基化為禾黍”,至元三年(1337年)孔子55代孫、曲阜縣尹孔殼欽出資因講堂舊址重建,因“泗水經其北,洙水帶其南”,而洙泗之間為孔子講學之區改稱洙泗書院,並設山長一人主持。明弘治七年(1494年)衍聖公孔弘泰以維修阙裡孔廟余資重修。正德二年(1507年)改山長為國子監學錄,秩正九品。六年書院大門毀於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嘉靖二年(1523年)重建大門並維修,天啟七年(1627年)大修。清順治八年(1651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多次維修。其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民國年間相繼維修,1988年大修,並重建外圍牆。
書院南北長136米,東西寬99.4米,前有神道,南北長193.4米,東西寬30.35米,總占地面積1.9388公頃。建築分為三區,東區有更衣廳,西區前有禮器庫,後有神庖、神廚,中區前後兩進庭院,有大門、講堂、大成殿、兩庑等。
院內建築均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講堂、大成殿、兩庑等建築,元、明、清各代碑刻,院內古柏參天,深幽雅靜,豐草盈地,步入這林木蓊郁,恬靜幽深的古老書院,別有一番情趣。
大門3間,面闊1209米,進深6.91米,明間閉門,單檐灰瓦懸山頂,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平身科每間兩攢。
大成殿 5間,面闊25.80米,進深12.15米,單檐綠瓦懸山頂,高10.20米,七檩 洙泗書院石匾前後廊式木架,前為廊。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平身科每間兩攢,殿內奉祀孔子、四配、十二哲。講堂3間,面闊11.70米,進深6.52米,五檩抬梁式木架,無斗栱,呈清代風格,單檐灰瓦懸山頂。明間南北辟門,稍間南面安窗,北面砌牆。明間前後石柱礎浮雕蓮瓣飽滿,是元代遺物。室內現存洙泗書院坊額,坊原位於書院門前神道上,明嘉靖三年(1524年)建,坊毀面額存。
洙泗書院洙泗書院就坐落在洙水和泗水之間,緊緊守住了華夏文化的心脈,這裡是先師當年講學的地方。中國書院的歷史通常從唐代算起,但是洙泗書院的歷史卻有2500年之久。根據資料記述,洙泗書院就是孔子晚年講學的“先聖講堂”,歷代受人憑吊和膜拜。
乃與群弟子講道於洙泗之間,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為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優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洙泗實為儒家文化的“活水源頭”,是人們向往的聖地。現在的洙泗書院,為一古代建築,坐北朝南,紅牆環繞,前後三進院落,分中、東、西三路,整座建築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1985年被列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又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洙泗書院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場所,因為多數人不知道她的偉大價值,所以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平時非常寧靜。只有具備深厚傳統底蘊的人才能夠感受到當年先師講學存留下的渾然元氣和智慧靈光。這裡是儒家學子求學的聖地。修習儒學必須要做到定與靜,這裡能幫助人進入定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