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東博物館加快推進漢簡普查

山東博物館加快推進漢簡普查

日期:2016/12/14 11:19: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走進山東博物館竹簡普查現場,像是走進了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普查員正在為竹簡拆封,從試管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然後放在蒸餾水中仔細地進行清理。這一場景是竹簡普查的第一步,拆封。

  正在普查的這批竹簡是山東博物館收藏的一批1972年發掘出土的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竹簡。“竹簡出土後大部分都已斷裂,每段殘簡都存放於配置有五氯酚鈉和蒸餾水混合溶液的玻璃管中,管口用橡皮塞塞緊並用蠟密封。”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劉紹剛介紹說。

  40多年過去了,是文物普查讓這批竹簡再次顯露真容。

  銀雀山西漢墓竹簡,均為西漢手書,是較早的寫本。寫於公元前140至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該批竹簡絕大部分是古代兵書,有《孫子兵法》《孫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余篇著作,其中不少是佚書或是首次被發現的古代書籍,最珍貴的當屬《孫子兵法》的佚篇和失傳1700多年的《孫膑兵法》。對於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古代兵法、歷法、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在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員發現,部分竹簡字跡模糊、部分斷裂的有字竹簡殘片不易找到可與之匹配的原有文字竹簡,這就造成竹簡無法歸類,不易清點的困難。如何才能更好的解決這一難題呢?

  如果能將字跡顯現,可利於竹簡文字和簡體的綴合,對竹簡的清點歸類和研究,將大有幫助。普查員運用了紅外線圖像掃描和高清彩色攝影的技術。

  這是今年8月,山東博物館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結合“山東博物館館藏簡牍保護修復”項目和“銀雀山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開展的合作。

  普查員把竹簡拆封清理後,第二步就是紅外線圖像掃描,利用近紅外線對竹簡進行特殊圖像處理。

  “竹簡是由竹子和墨跡構成,竹子屬於有機物,墨跡的主要成分是碳,屬於無機物,近紅外線穿過這兩種不同質地的物質時會產生黑白反差,就像病人拍攝X光片,竹簡區域變成白色,黑色墨跡顯得更黑,使墨書文字清晰的顯現出來。”參與普查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博士後賈連翔為記者細致的介紹了這種方法。“紅外線圖像掃描的優點就是對文物本體沒有任何損傷,能提高墨跡信息的采集率和成像質量,對某些肉眼觀察不到的信息采集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通過普查員的具體操作和對比試驗,記者看到,竹簡的紅外線圖像中,墨書文字的清晰度和細致度遠遠超過最早發表的黑白相片的質量,肉眼較難觀察到的墨書信息也顯現無余。此外,在簡背發現了劃痕和一些之前黑白照片中未顯示的文字內容,對於竹簡的拼對整理有重要參考意義。

  對竹簡的拍照,要求也是極高的。“運用了8000萬像素的高清彩色攝影設備,只需輕按快門,照片會放大數倍存入電腦,竹簡上包括墨跡在內的其他信息比如朱砂痕跡、編繩殘留痕跡等全面反映出來,能夠更加完整的保存竹簡的信息。” 賈連翔說。

  最後,普查員將竹簡再次裝進有殺菌溶劑的試管中,用封蠟封住瓶口。竹簡又回到了剛出土後放置的狀態。

  普查從今年8月底開始數據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的三分之二。

  經過普查清理發現,竹簡共計有完整簡、殘簡4942件,此外還有數千件殘片。其中一級品竹簡中元光元年歷譜32枚,孫膑兵法364枚,孫子兵法196枚;二級品竹簡中六韬竹簡193枚,守法守令十三篇竹簡286枚,晏子竹簡214枚,尉缭子竹簡88枚;三級品竹簡3158枚。

  “用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將竹簡的文字信息保留下來,是對竹簡文字信息的有效保護,有利於竹簡文字的研究與展示,也提高了普查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了普查與保護的融合推進。” 劉紹剛說。1985年、2010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已先後出版了兩部,結合這次普查和研究的成果,有望不久推出第三部。(徐秀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