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明清故宮——沈陽故宮

明清故宮——沈陽故宮

日期:2016/12/14 10:28: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
    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沈陽故宮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築。努爾哈赤駕崩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築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脫胎於帳殿制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沈陽故宮的東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诏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 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於宮遷的現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
    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中路最有特色的建築還有清寧宮。清寧宮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後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棂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清寧宮無論在院落形式,平面布局,室內空間的分隔與聯系,還是外觀形態、裝飾特點,均體現了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俗。但它同普通的滿族民居相比尺度更大,用料更講究,裝飾更華麗,施工更精細,更具有皇家建築的特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