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明清古跡閃耀山間 文化鄉村煥發新容
日期:2016/12/14 21:37: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永泰縣大洋鎮境內,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古村,叫麟陽村。村莊不大,卻祥和安靜,這座有著淳樸民風的古村,有三大瑰寶——延續數百年的明清古建,即寶塔、宗祠和宮廟,分別存世400至600年。如今,在“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工程建設的輻射下,充滿韻味的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日前,記者驅車沿著擁有“最美高速”美譽的“福永高速”一路向西,在“永泰西”出口駛離高速,在蜿蜒盤曲的縣道上行駛了近40分鐘,青翠可人的山林、波平如鏡的湖水、悅耳清脆的鳥鳴,在涼風習習的旅程中始終伴隨左右,令人心曠神怡。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駛過一座牌坊,便是大洋鎮,只見眼前豁然開朗,深山之中,竟有如此開闊的盆地,恍若世外桃源。據介紹,大洋鎮屬高海撥山區,鎮政府所在地海拔628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 麟陽村距離大洋鎮政府僅2公裡,是大洋鎮下轄行政村之一,自2014年起,被列入“美麗鄉村”建設省級示范村,開啟華麗轉身的序幕。 鄢行祥是麟陽村的村主任,站在村口,他自豪地向記者推介起來,“麟陽村有三寶,麟瑞塔、五顯宮、鄢氏宗祠,這些古建築都是明清時期修建的,距今都有400至600年的歷史。” 鄢行祥指著一汪清湖旁高聳的寶塔說,麟瑞塔建於明朝萬歷年間,五層全木結構,六角形,高22米,底層周長42米,一至五層均供奉不同的神明聖賢,主要是激勵後輩讀書取仕,現在是縣首批文化保護單位。 由於寶塔年久失修,4年前鄉民自發集資請人修繕,包括塔頂、屋面、樓板、梁柱、壁畫等部分,還在穿流而過的溪水上架設廊橋亭台,面貌頓時煥然一新,整座寶塔更加宏麗壯觀。 “美麗鄉村”啟動後,在前期修繕的基礎上,一個占地3600平方米的景觀湖開掘而成,湖中心有一只以鵝卵石堆砌的海龜,栩栩如生,而在稍遠一些的湖面上,則成片種植著荷花,正是盛夏時節,紅白相間的花苞競相開放,綠葉田田,別有一番詩意。 經過改造,這裡吸引了不少附近鄉民,甚至還有外鄉的人驅車而來。為此,村裡招攬了幾位村民,在寶塔西周辦起了農家樂,為遠道而來的游客解決吃飯問題。“這裡很適合郊游,開業才幾天,已經接待了10多桌客人。”一位正在清洗蔬菜、准備做飯的男子告訴記者。 鄢行祥說,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鄢氏宗祠占地三畝多、建築面積1100㎡,瓦頂翹脊,迴廊環通,全木結構,體現明代建築風格,1999年列入“福州市十邑名祠大觀”,是村裡最古老的建築。“鄢氏宗祠,見證了麟陽村歷史的變遷,見證著麟陽村這些年的發展。” “再過幾天,就是麟陽村最熱鬧的大帝辰誕,每年農歷的五月十三日,在五顯廟旁的劇場內,都要邀請劇團來演戲,長達一個月,每天最少1500人次觀看。”鄢行祥說,這座劇場硬件設施相當好,配有空調和靠背座椅,劇團都喜歡來這裡演出,鄉民們也樂意在此看戲。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麟陽村投入上千萬元建設“美麗鄉村”項目,將村道拓寬至8米,比6米寬的縣道還寬;村道兩旁沿線綠化2公裡,種植桂花2500株;完成全村約121棟房屋外立面改造;完成了河道溝渠整治和鵝卵石駁岸景觀效果提升等。 據大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地處偏遠山區,與沿海鄉鎮相比,大洋鎮所轄村莊沒有工業作支撐,總體上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主要依靠建築業和傳統農業。“以麟陽村為例,村民農忙時在家耕種,農閒時就外出從事建築業,大約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屬於‘半農半工’狀態。” 為了增強造血功能,麟陽村也在積極籌劃,希望通過大規模的農田改造項目,引入生態觀光型休閒農業,帶動旅游業發展,為村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