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梅州市:用最嚴格的保護留住歷史建築根脈

梅州市:用最嚴格的保護留住歷史建築根脈

日期:2016/12/14 21:34: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梅州市第一批共160處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公布。至2017年底前,我市將基本建立覆蓋全市范圍的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按三種類型進行分類保護,並開展合理活化利用。

梅州市公布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再次凸顯了文物保護的重大使命,也傳遞出十分鮮明的“信號”——只有公權對古建築保護問題增大痛感與壓力,才能藉以心中有底,並施以最有效的應對之策。

一棟樓、一座名人故居、一片遺址,凝結了多少人的記憶,又蘊含著多麼豐富的人文信息。這些都是梅州歷史文化深厚底蘊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一旦毀壞,很難彌補。

“永不倒”的古建築需要常態關注與呵護,這既是對文物保護重視與否的問題,更是對子孫後代是否負責的問題。當下而言,起碼對應著三個層面:一者,站在古建築一旦損毀就永遠無法再生的角度,從“邊保護邊利用”到“重保護輕利用”直到“只保護不利用”,只有順著這樣的思路,“古建築保衛戰”才能求得制度化的正解,在多重利益絞殺中突破“重圍”。二者,保護古建築,也同樣存在民意缺席的問題。只有讓每一段古建築都流淌民意,使老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落地,形成“保護建築,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才不會在一次次的破壞面前無動於衷而付出沉重代價。三者,只有不斷提高破壞古建築的問責和懲戒力度,才能確實挑起保護古建築的擔子來。

讓歷史建築有尊嚴地“活在當下”,讓燦爛的文化給今天的人們“說話”,這是歷史的鄭重發問,也賦予我們沉甸甸的責任。負起這份責任,歸根結底有賴於法制的健全完善與嚴苛執行、“一盤棋”的協同治理,以及每個公眾擔當起呵護和傳承的重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