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個結合助力傳統古村落保護發展

四個結合助力傳統古村落保護發展

日期:2016/12/14 11:49: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把古村落保護好,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要注重四個結合。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村莊發展、村民利益有機結合。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一部分,其主要對象是傳統村落,其主要收益對象是當地村莊。在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發展的同時,需要協調多方面的關系:一是協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村莊發展的關系。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涉及村莊拆毀、重建、保護、利用等方面的內容,既要保留原有村莊的生活習俗,又要給傳統村落帶來新的元素。二是協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村民利益的關系。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要提高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要合理破除村民可能會出現“不讓出、不修復、不搬離”等狹隘保護意識,分別從村民長遠利益、村落價值等角度與村民溝通,讓其了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真正目的。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傳統村落多數散落在山地、丘陵等地帶,素有與山水融為一體之特色。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保護利用不合理造成環境破壞、地質災害等後發性生態問題。所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應當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做到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天然的鄉村與山水一體的自然風貌。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有機結合。傳統村落是我國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則是傳統村落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要充分融合村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重點保護和利用擁有眾多民俗文化的傳統村落,形成特色,形成品牌。要把村落基礎建築、古村居民、古村文化等有機結合起來,遵循“村中有人,人中有故事”的保護和利用原則,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總體統一性與各地村落文化差異性相結合,將古建築與人文特色統籌規劃建設。古建築作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主體,人文特色作為嵌入客體,通過建立農耕文化展覽館等方式,將建築魅力與文化品位融為一體,因地制宜的保護、利用傳統村落資源,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整體保護和部分拆改相結合、整體規劃和單體建設相結合。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首先是要保護,尤其是對於保存較完整的傳統村落以及村落內的房屋單體。在保護的過程中,應堅持整體保護和部分拆改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村莊進行重點保護,保證村落的完整性;對於一些已經破損或完全破損,無價值可尋的古村莊,可以進行適當拆改,保護傳統村落的整體美感。傳統村落一大重要優勢就是集中,集中的美感就在層次上,層次上的重疊有序又體現在傳統村落中的個體上。在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過程中,還要堅持傳統村落個體和整體相結合的原則,以房屋單體的塑造帶動整體的審美效應,彰顯出傳統村落整體的美學價值。 (來源:中國文物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