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保護進入新紀元 先進儀器“大展身手”

文物保護進入新紀元 先進儀器“大展身手”

日期:2016/12/14 11:49: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8月11日早晨,新疆的自治區博物館還未開館,前來參觀的觀眾已在門前排起長隊。這與10年前博物館門可羅雀的冷清形成強烈反差。頗具學者風范的劉炜副館長向記者介紹了在國家和自治區的高度重視下,自治區博物館近年來在文物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績。     “今年是文保工作經歷的一個特殊年份,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劉炜說。     在今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     新疆是文物大省,劉炜介紹說,目前,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文物及各類標本資料10萬余件,特色藏品為紡織品、紙質文書、彩繪泥塑以及古代干屍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約占全疆文物總數的60%。比之於過去文物保護資金捉襟見肘的處境,現在的文保工作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已增長到每年2000萬元左右。     人員:從兩三人到一支專業團隊     自治區博物館展館大樓後一幢安靜的四層小樓,是該館文物修復的大本營——文物科技保護中心。1968年,這裡被稱為保管部修復室,只有兩三個工作人員。對文物的修復保護主要是靠修復師們的眼力和經驗,修復文物的數量和質量都很有限。2010年,這裡被正式組建為新疆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中心下設紡織品文物保護室、紙質文物保護室、泥塑及壁畫文物保護室、金屬及雜項文物保護室和囊匣室,專業技術人員增至17人。2014年建成的儀器檢測分析室可完成紡織品、泥塑及壁畫、紙質和金屬及雜項等不同器物類別的科技檢測分析。     “就像好醫院要有先進的儀器做技術支撐一樣,我們文物保護也要有先進的儀器對文物進行健康評測,以便設計出更為科學規范的保護方案。修復一件文物,如同醫治一個病人,要對其終生負責的。”劉炜說。     新疆的生土彩繪泥塑文物、紡織品文物和紙質文物,因干燥的氣候條件得以大量保存,在國內外都屬罕見。但對新疆的文保工作者來說,對其進行保護和修復需要借鑒參考相關領域的經驗外,還需要獨自摸索和探尋。例如,過去我區的泥塑文物保護修復檢測分析是一個空白,在進行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泥塑彩繪文物修復時,為探明彩塑的彩繪、胎體及結構材料的主要成分,利用了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拉曼光譜儀、X熒光光譜儀、微生物培養法等科技手段,中心工作人員在大量模擬實驗的基礎上,探索出更為科學的保護材料及工藝。     為了尋求更多的技術支持,2011年,自治區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建立了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今年7月又與南京博物院合作建立了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另外,自治區博物館還與敦煌研究院合作,聯手對泥塑及壁畫進行保護修復;在金屬器保護項目上得到了國家博物館、西北大學和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技術支持,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開展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     現在,自治區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吸引了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80後、90後年輕人參與進來,他們在老一輩修復師傳幫帶的同時,還經常被派往合作單位進行學習和培訓,依托國家文物局的文物保護項目,“以干代培”,掌握了更多更好的專業技能。     成績:修復文物2000件     1959年落成並開放的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唯一一家一級綜合性博物館,新館於2005年在原址上建成,二期也即將動工。     新館成立以來,共保護修復文物達2000件(套),制作囊匣有1000套,仿復制文物近300件。共申請參與保護修復項目12項,獲批資金已超過2500萬元。其中國家文物局批准重點保護修復項目為9項。     其中,受人矚目的吐魯番阿斯塔那泥塑文物保護項目一期已結項,共有50件文物得到了完善的保護和修復。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二期也已接近尾聲,計劃完成148件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     “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現在還需要有更多的專業人才投身於這個事業,熱愛它,敬畏它。”劉炜說。 (來源:儀器信息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