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保護常常是在問題暴露在肉眼底下時 才采取措施
日期:2016/12/15 1:29: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月湖西區一期的保護與更新,將通過原地保留和遷建保護的方式,充分體現歷史街區中原古建築的特色風貌與街巷肌理。備受市民關注的月湖西區一期項目琉璃瓦保護與更新工程正式開工。其中,5處見證寧波歷史的老建築將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並率先啟動保護維修工程。
湖西區一期項目保護與更新近日正式開始。其中,5處見證寧波歷史的文保建築將率先啟動維修工程。
“家有一老,好有一寶”。這些古建築,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如何保護它們,並讓它們煥發青春?這些年,甬城各級政府和文物保護部門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據悉,那些被原地保護的古建築,都將首先被作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徐炯明把這一“健康”檢查,形象地比喻為做“CT”。
這場在當時很有名氣的“CT”檢查實施在2007年6月。當時,“讀片醫生”的陣容相當龐大。他們都是國內古建築保護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寧波相關部門的專家學者也參與了“讀片”。
給一座占地廣闊、結構復雜的古建築做“全身檢查”,自然不像把病人往CT機裡一推那樣方便。這一“CT”機有著很專業的名字――叫做“文物建築科技保護信息系統”。這套系統能采集到非常豐富的文物建築信息,包括溫度、濕度、風向、地表水、地下水;地震、振動;木材種類、紋理方向、強度;霉變、蟲蛀;開裂、坍縮;沉降、傾斜等等。
這些傳感器就像九宮八卦圖一樣復雜分布,有的像石柱,有的像小鏡子,有的像柱子上的一枚鐵釘。最小的只有一張紙那樣薄。所有監測器連續工作,其收集到的數據被傳到電腦上,由電腦整理分析。如有異常,電腦會報警。以保國寺為例。當時,專家在保國寺大殿內外分布了風速風向傳感器、雨量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無數儀器。其中,僅大殿內就設有近百處傳感器。
保國寺古建築琉璃瓦博物館館長余如龍說:“過去,古建築保護常常是在問題暴露在肉眼底下時,才采取措施,而通過這樣的‘CT’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病灶’,並適時采取預警措施。”據了解,保國寺大殿現在已擁有2008年和2009年兩份精確的“CT報告”,專家們則據此開出了不少“藥方”。在寧波,這樣的“CT檢查”已很流行。2009年4月,天一閣寶書樓也被精確地“照”了一次。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建築。我市文保部門還為本市及周邊地區幾百處歷史街區、文保時單位及其他各類古建築建了電子“病歷卡”。“卡”中記錄的不僅有圖紙、照片,還有通過測繪數據建立的CAD圖紙,二維、三維立體和多維動畫的數字資料及圖型。這些測繪資料相當於為古建築量身定做了一套數據檔案。今後,這些古建築即使因為遇到自然災害或年久失修倒塌了,我們也可以根據數據庫的資料將它們精確地復制出來。在發現“病症”,尤其是發現木結構古建築的“病症”後,如何修護是個難題。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徐炯明說,要修復一個古建築,首先要由有古建築保護規劃設計資質的單位制定保護規劃方案,並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再由具有文物保護施工資質的單位實施該文保單位的修理工繕工程。在整個申報與批准過程中,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會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方案進行評審,如省保和國保單位就要申報到省、國家文物局,省和國家文物局還要組織專家對其再次評審,並出具保護文案的修改意見等。“在施工過程中,文保部門會派專業人士全程監督,並且定期聘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
以郁家巷歷史街區為例,僅裝飾構件制作,如靈應廟頂上的兩條龍,一個師傅雕成一個至少要10多天時間,而且目前全市只有一二個師傅能勝任這項工作;裝在琉璃瓦屋檐、門板、窗戶等部位的雕飾件以及很多牆磚上的裝飾圖案,有好幾百種造型,也是要一一用手工雕刻出來,再一一用手工拼接、安裝上去的。最後,還要上漆做“舊”。比如,一些朽爛了大部分的柱子、梁、椽等,可換上大小、材質都類似的新材。已經基本修繕完成的靈應廟中就采用了從巴布新幾內亞進口的木材料;為使街區內新建的建築保持和古建築一致的風貌,一些新建築還常常被穿上新、舊兩層“衣裳”,如屋頂是鋼結構的、牆體是混凝土的,而包裹著的則是用古建築工藝生產出來的瓦片、牆磚。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徐炯明介紹,市區的古建築,都根據情況,采取了三種保護措施:一是完全保護,即在原址保護,如楊坊故居、盛氏花廳;二是適當保護,即基本上原址保護,根據歷史記錄和現狀進行整體保護,適當引入新功能;三是遷建保護,即遷建一些重要院落,如陳魚門故居、林宅等。
這次月湖西區一期項目保護的5處文保古建築與修繕更新的歷史街區,也將有一部分進行遷建式保護。
“搬遷過程中任何的小變動,都可能會對古建築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即使運用最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拆遷後重建的古建築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原貌,因此,遷建這些建築必須慎之又慎!”
徐炯明告訴記者,目前我市進行的一些古建築遷建都是為了某個重大工程或者項目讓路而不得不為之。
這一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建築藝術又極為高超的古建築去年實現了“乾坤大挪移”。
它是怎樣搬遷復建的呢?
第一步,由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測繪,設計出維修方案圖紙。
第二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對每一個構件,哪怕很小的部分,乃至門窗、天井等處的特制磚石進行拆卸,拆卸前記編號,拆遷時有條不紊,拆下的構件嚴格包裹,並按順序裝箱運輸。
第三步,嚴格按圖紙在選定的地方砌好屋基,定好房子的方位及天井、每個柱子的位置等,而且做到准確無誤,然後豎柱、上梁按原樣組裝,每個大小構件對號入座,各就各位。
雖然有了編號和圖片,但有時拼湊起來還是十分困難。為了拼湊一個圖案,工匠們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反復,甚至要好幾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個圖案的復原。
防火 古建築多為木結構體系,其中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所用材料全為可燃材料。
為此,我市文保部門聯合消防、公安、旅游、宗教等部門,對我市11處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省級26處、縣(市、區)級230處文物單位的古建築進行了拉網式的消防排查,並為一些重要的古建築安裝了自動報警裝置。
防雷 我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安裝了不同形式的琉璃瓦避雷設施。如慶安會館,今年1月份安裝了五支高達22.5米的提前放電避雷針。這一裝置采取防護跨步電源及絕緣措施,其接地裝置對接地體的沖擊接地電阻小於10歐姆。
防蟻 從去年4月起,保國寺采用了一個特別的白蟻族群滅治系統。
這一設施還安裝在天寧寺塔、錢業會館、天一閣等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而淺層地下水監測井則將24小時記錄地下水位的任何細微變化。
這是我省首次將地面沉降點與淺層地下水監測井引入到文物保護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