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樓仿古青瓦天王殿大佛閣修繕已開始
日期:2016/12/15 1:25: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萬佛樓位於城南大街中心新明樓與南城門之間。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民國五年(1916)5月廟會失火,頂樓被焚毀。後本寺僧人周寬(俗名陶官府)四出化緣,集資重建。萬佛樓現分三層,底層為巨磚砌築四通街道四孔拱洞式結構,呈長方形 、樓基長29.6米,寬18.4米,高 9米。在四通式樓基上,建有二層木結構樓閣。分南北兩院。北院緊依南主樓而建。中為三楹斗拱彩繪、飛檐翹角的觀音殿,東西各設有三楹配殿。南院主樓閣為二層,呈長方形,東西12.6米,南北8.4米,總高9米余。樓東側設有木樓梯直通頂層。二層主樓全為木結構,上下兩層均斗拱飛檐,四角翹舉。頂層明廊回繞,歇山樓頂覆青筒瓦屋脊。主樓東西各是三楹配殿。整個萬佛樓內原曾供上千個大小不等的佛像,惜現已不存。
萬佛樓 在闡福寺西,極樂世界殿的正北面,隨牆琉璃門三座,門曰普萬佛樓慶門,門內左右各有石幢一座.規格、制式、內容與西天梵院內相同。門內正中有方整石砌矩型水池,池上架漢白玉石拱橋,橋南北各豎樓坊一座。兩牌坊左右各有帶漢白玉石須彌座的山子石共四座。再北為萬佛樓,居正中,樓高三層,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高宗弘歷為其母慶壽而建的。三層樓內壁上布滿佛洞,每洞內供奉仿古青瓦金佛一尊,共一萬尊,故稱“萬佛樓”。萬尊金佛乃當年高宗為其母慶祝80壽辰時,大小百官大鑄金佛奉供。據說大的重達588.8兩,小的重58兩:光緒二十六年(1900) ,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萬佛樓也被毀,加以年久失修,有倒塌之險而被拆除。
北海小西天萬佛樓、闡福寺大佛殿建築群修繕復建工程中,將對寶積樓、妙相亭、致爽樓等存有遺跡的古建築進行修繕,面積約2200平方米,同時對建築群中已經消失的大部分建築物進行復建,面積達7000平方米。闡福寺位於北海公園西北角,五龍亭以北,原為明代太素殿舊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谕旨改為佛殿,後賜名“闡福寺”。在闡福寺西側,乾隆為其母親祝賀80大壽而建的萬佛樓位於一院落中,現在,只剩下地基石還能證明曾經的宏偉。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緊靠萬佛樓遺址的寶積樓也納入一期工程,小西天萬佛樓的工程還沒有啟動,可能會在二期工程開始。
萬佛樓在極樂世界後,並於極樂世界統稱小西天。前為普慶門,為三座黃琉璃瓦頂隨牆門。入門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黃琉璃瓦頂,南面牌坊南向額為“大千輪置”,北向額為“滿萬昙霏”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草堂寺還很完整,香火不息,僧人眾多,特別是它距城區較遠,“盤飧市遠無兼味”,和尚給游人提供相因的豆花飯,只消幾分錢,就能飽吃一頓,和尚輕利重譽,聲名長傳。草堂寺與工部祠並連相通,今草堂南大門,是草堂寺的山門,西大門才是紀念杜甫的工部祠大門,那時沒有北大門。因牆而蒙塵,黃而發灰,不細心瞧發現不了。那六面內壁。一排排一行行全是彩描細勾的佛像,全都盤腿而坐,神情各異,每尊佛頭上都一輪光環。兩年前,重修萬福樓落成開放,沒有了萬佛當然不能成佛樓,從外表看倒也仿佛當年樣兒,加了石階石欄更是氣派,拾級而上,基座平台嵌進玻磚,可見地下還有地宮,塔樓各層分隔,都寬敞明亮仿古琉璃瓦富麗堂皇,陳列品一應出土陶瓷碎器殘件,沒有萬佛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