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

日期:2016/12/15 1:17: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早在公元前640年在希臘奧林匹亞興建的赫拉神廟,是有屋青瓦的建築物中最古老的,青瓦用黏土燒成。燒青瓦技術很快傳遍歐亞。羅馬人率先使用砂巖和石灰巖混合制青瓦,12世紀才普遍使用黏板巖。
  青瓦一般指粘土青瓦。以粘土(包括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干燥和焙燒而制成。中國青瓦的生產比磚早。 從甲骨文字型中,知道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高聳的裝飾或結構構件,但尚未有實物陶青瓦的挖掘發現。故可知此種構件可能是木制——已腐爛,或銅制——尚未被今人識別,但沒有覆蓋燒制的陶青瓦。
  陶青瓦或於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開始用於屋頂,從岐山遺址可見遺存,判斷當時僅用於屋脊部分。到了春秋時期的遺址,較多發現板青瓦、筒青瓦、青瓦當,外觀多刻有各種優美的圖案,可知屋面也開始覆青瓦。
  中國古建通常用瓦來防水。瓦是用土壤做坯子然後焙燒,燒成之後變為灰顏色。瓦是從西周開端的,到現在已有近3000年的前史,在中國陝西周原地區出土的瓦有筒瓦,有板瓦,瓦上還帶有瓦釘,是拴繩用的,以固定瓦。從那時就撒播下來各種款式的瓦。瓦在開端的時分外形比較大,到後來瓦塊逐步削減,也就是由大塊變為小塊。到後期,瓦中又發現筒
  瓦、長筒瓦、小瓦,一向到明清年代的小青瓦,即青灰色小青瓦,也就是老鄉住的房子上用的。小青瓦長20公分,寬15公分,厚度有1個公分,從南邊到北方所用的瓦都是這樣。南邊用小青瓦時,屋頂用扁的木條做椽子,將瓦搭在椽條空當處,然後再用小青瓦一仰一合,不必灰泥。北方瓦屋面是將小青瓦鋪在泥的背上,也用一仰一合的做法。合瓦,在北方獨自燒制圓筒形,直徑較短,將它扣在仰瓦的接縫處以防雨水,再用灰泥塗縫隙,特別很是緊固。到東北地區因為冬日雪大不能用筒瓦,易於凍冰,灰泥易於酥化,對修建影響極大活動策劃公司,所以那些當地都用小青瓦面,悉數用仰瓦的方法,這樣,在屋頂瓦面上不會呈現凍冰表象,使房子堅持年限長遠。這也是瓦面做法與當地天氣的聯系。在皇宮、古剎、釋教寺院、田主大莊園的房子多選用琉璃瓦,顏色豐厚,琉璃瓦有明媚的光澤與顏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