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搶修受損古民居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26: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歙縣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了。位於歙縣城南1公裡處的練江中,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漁梁壩壩長143米,底寬27米,頂寬6米,高約5米,壩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有專家認為,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稱作“江南都江堰”。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游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樓內為新安碑園,陳列有帖刻《余清齋》、《清鑒堂》。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太白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牌,古今名人楹聯佳句。游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古建築材料太白樓。現存的南谯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而且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谯樓中。
連日來,歙縣文物部門抓住雨後晴好天氣,組織施工人員搶修受損古民居、古建築。6月3日以來的四次暴雨襲擊,使得全縣70余處古建築及文物保護單位受災,損失達1800多萬元。災情發生後,歙縣文物部門一方面積極組織人員查災、核災、報災,另一方面,制定維修方案,爭取資金,聘請有資質的單位進場維修。
縣保單位徽州古城牆黃賓虹公園段,由於連續暴雨倒塌20余米,還有100余米出現膨脹和裂痕。縣古城辦、文物局及時聘請專家進行現場勘察,並委托市設計部門抓緊編制搶修方案進行搶修。國保單位鄭氏宗祠由於四周房屋改建、道路建設等抬高地勢、排水不暢造成祠內倒灌進水,後牆三線因暴雨沖刷坍塌20余米。災情發生後,縣 文物部門立即組織施工人員加緊搶修。縣保單位黃氏孝烈門坊由於長年雨水沖刷特別是此次洪災導致門坊沿街立面出現嚴重膨脹和裂痕,不落架維修將會有坍塌的危險,危及行人、游客和文物的安全。日前,施工單位正按照落架維修方案組織搶修,確保文物安全。目前後牆三線已基本完工,祠內排水系統建設正結合村裡的排水管道建設抓緊實施,從而徹底解決祠內排水不暢難題。
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谯樓中,裡面展出了歙縣歷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書畫、瓷器、歙硯等。南谯樓,俗稱24根柱。據地方志記載,此樓建於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徽商故裡斗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於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貞節坊”等等。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古建青磚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