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廈門明代古城牆淪為停車場

廈門明代古城牆淪為停車場

日期:2016/12/14 11:11: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游客在廈門城牆遺址上參觀。
游客在廈門城牆遺址上參觀。

 

明信片上的將軍祠   明信片上的將軍祠
  廈門城牆遺址成了停車場。
廈門城牆遺址成了停車場。

        抵得住倭寇入侵,卻擋不住歲月的侵蝕,曾經見證了廈門6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城牆,如今只剩下一段,靜靜地臥在園南小學附近的一處山坡上。城牆上長滿了青苔,有些位置的石塊脫落了,城牆上下停滿了車,成了停車場。

        昨日,接到讀者的反映後,記者探訪了廈門古城牆。市民呼吁,具有歷史價值的明代古城牆應得到更好的保護。

破:石刻模糊石塊脫落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了園南小學附近的出米巖小巷,順著小巷一直走,在一片停車場後找到了這段明代的古城牆。

記者眼前的古城牆不復當年的巍峨和莊嚴,身上遍布著歲月留下的傷痕。

城牆上有一棵巨大的榕樹,榕樹的根須將部分城牆“掩埋”住了,甚至伸到了石縫裡。記者看到,在一片根須下面數塊石塊脫落了,形成了一個凹洞。

        在城牆上,記者找到了四五處石刻,其中包括清乾隆年間名將甘國寶所題的“瞻雲”二字。不過這些朱紅的石刻,在雨水青苔的蠶食下已漸漸消失了,好幾個字都已經認不清了。

髒:垃圾枯枝遍地

        走上古城牆,地上滿是青苔落葉和垃圾的景象更是令人感歎。

記者看到,城牆的地面幾乎全部被青苔覆蓋,地面的坑洞裡堆積了很多落葉。礦泉水瓶、垃圾袋這些垃圾隨處可見,還有幾件破爛衣服。古城牆下,土頭垃圾、擋風玻璃碎片隨意堆放,還有一輛廢棄的送餐車。

        這些垃圾讓本就傷痕累累的古城牆看上去更加髒亂,絲毫沒有歷史古跡的滄桑感。

城牆下停車場的保安說,古城牆沒有人打理,只有他們有時會去清掃。

亂:古城牆變成停車場

        垃圾落葉只是讓古城牆髒亂,但城牆上停放的車子卻對城牆造成了破壞。

        記者看到,雖然城牆很窄,但還是有一輛白色的小車停到了城牆上。城牆的地面長時間裸露,會被風化,車子開上城牆無疑加重對城牆的破壞。

        而城牆下面已變成了停車場,這裡停放了十多輛車子,其中不乏豪車。有些車子上面蓋著車篷布,顯然是長期停放的。

        停車場保安告訴記者,這段確實是古城牆,但因為產權問題,這裡已經是停車場了,供周邊居民停放車子。臨時停車1小時內5元,4小時內10元,包月1個月400元。

古城牆是廈門建城惟一文物

歷史背景

        昨日,福建省社科聯委員、著名文史專家彭一萬告訴記者,這段古城牆是廈門城遺址,當初為了防倭寇所建,是證明廈門建城歷史的惟一文物。

        彭一萬介紹,廈門古城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共有4個門:東門啟明、西門懷音、南門洽德、北門潢樞,每個城門上都安放了大炮。廈門古城與金門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寧衛城、鎮海衛城互為掎角,鞏固海防。

        清朝施琅將軍收復台灣後,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康熙二十四年,將原來的城牆拆除重新擴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再次重修。廈門城經過擴建,長約2000米,面積約0.3平方公裡。

        鴉片戰爭後,英軍攻占廈門城。隨著廈門修築馬路的需要,曾陸續拆除部分城牆。1994年,為紀念建城600周年,市政府撥款繕殘補缺,修復城牆64米,復建城垛子28個,立碑建亭,鋪造通路。

        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城牆,僅剩下北門一段,長度不過百米。

        古城牆的輝煌歷史不僅被記載在歷史和書籍中,也被公眾認同。

        在古城牆下,記者找到了兩塊碑。第一塊碑上寫著廈門城遺址,上面寫著“於1961年1月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3月重新公布”,另一塊上寫著“於2005年5月11日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一些老廈門人的記憶中,古城牆不如其他歷史遺跡那麼出名。70多歲的張先生也是老廈門人。張先生說,他以前就聽過這段城牆,但一直沒有去過。直到最近他孫子進了園南小學,他經常在這周邊活動,前段時間才去看了城牆。

        在古城牆上,記者見到了一對游客。游客施先生說,他們不是廈門人,之前看過報紙知道古城牆的歷史,幾次來尋訪都沒有找到。“這段城牆看上去都沒有保護,實在是太可惜了。”

建議建成遺址公園

專家呼吁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3年8月中旬,古城牆就已引起關注,有關部門當時曾表示,將在這段明古城牆基礎上,建一個城址博物館。

        2011年8月,當時的廈門市規劃局制定出一份“廈門明古城牆保護項目策劃書”,並已報送市政府。策劃書提到,將保留參天古榕和摩崖石刻,打通“任督六脈”———北連幸福路,東接中山公園,將目前僅存的70米城牆,擴大成總面積1.8公頃的“遺址公園”……不過,這個策劃書的規劃並未實現。

        彭一萬表示,古城牆建立公園是一個非常好的提議,因為古城牆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建立公園不僅能承載歷史,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古城牆是證明廈門建城歷史惟一文物,記錄下了廈門建城的600多年歷史。只是古城牆用的是花崗巖,時間久了不僅顯得陳舊,而且會被風化,希望能通過現代科技,讓古城牆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彭一萬說。

         廈門藏家陳亞元:若修復將軍祠 我願提供幫助

追蹤

        “我收藏了明信片和民國紙幣,上面都畫了當年將軍祠的盛景。如果要修復將軍祠,我可以提供明信片供參考。”昨日,廈門藏家陳亞元和晨報取得聯系。

        陳亞元表示,他以前收集到了民國時期福建銀行發行的紙幣,上面印著將軍祠堂和石牌坊圖案,而將軍祠明信片是他朋友網上拍賣得來送他的。

        看了晨報的報道後,陳亞元感觸很深。他認為,屬於廈門的老東西越來越少了,將軍祠承載了廈門的一段歷史,重修將軍祠能銘記歷史,紀念施琅和吳英兩位民族英雄。如果需要修復將軍祠,他願意提供這些舊資料做參考。

        此外,還有不少市民打進晨報熱線電話8080000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市民張女士表示,建議在石獅子周邊規劃一小塊范圍做保護地,豎個牌子紀念將軍祠,也可以規劃成街頭的小綠地、小公園。

 

(來源:閩南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