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濟南舜井街東發現唐宋寺院遺物

濟南舜井街東發現唐宋寺院遺物

日期:2016/12/15 1:20: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在舜井街東側工地發現古代寺院遺留下的塔頭、經幢殘塊、(覆蓮)蓮花座等遺物,發現地點位於明代寧海王府遺址的地下及附近。

發掘經幢殘塊,留有唐宋時期經文

據了解,春節過後,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繼續對歷下區寬厚所街片區建設工地實施考古發掘。這次發掘的目的除繼續探查寧陽王府和寧海王府兩座明代郡王府的結構外,將重點放在建設工地西北部靠近省政協的區域,以便尋找到濟南府城內開元寺的南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近幾天的發掘,考古工作人員連續在唐宋時期文化層中發現一些佛教遺物,如石雕蓮花座、經幢殘塊、殘塔尖、八稜石柱等。其中,一塊經幢殘塊上留有“羅剎鬼神布單那羯咤……大剎利種家生,或得豪貴……尊勝陀羅尼,猶如藏摩尼之寶……善淨,得生善道,天帝,此陀羅尼……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比丘”等字樣。據這些殘文斷字,可推斷其原屬於一件“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幢。該經為唐代佛陀波利譯,按該經經文的說法,若有人誦念及將經文刻寫在經幢上,則可解脫罪業,不墮惡道輪回,往生淨土,因此唐宋時期興起刻寫此經經幢的熱潮,各地多見。在2003年和2006年縣西巷考古發掘中,都曾出土這種經幢,2010年還曾在縣西巷南端管道施工時發現原址保存於地下的唐代經幢座。 

 不明柱狀物身份待確定

記者在現場看到,共五個坑,工作人員准備向北、東方向繼續挖掘。從南方向的第三個坑中,有三處房屋地基,大小不一,從地基的形狀我們可看出,這些房屋面積不大。正是由於其房屋很小且工藝並不精湛,工作人員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開元寺衰落時期的民宅。

在北面第二個坑,有兩名工作人員正在耐心挖掘著一個柱狀物體。考古專業人員向我們介紹,就形狀判斷,這個物體可能是經幢或佛教中的石柱子,“但這個物體上沒有字,就經幢來說,很少有這麼不進行加工的。”“具體是什麼還要等挖掘出來才能確定。”

隨著這些與佛教相關的物品一件件被挖掘出來,工作人員表示根據現有的發現和對相關歷史資料的查閱,他們下一步將會向北、東方向進一步挖掘。 

 開元寺南邊界:或曾到寬厚所街

據考古所工作人員介紹,2003年和2006年,縣西巷兩側曾發現眾多佛教遺存,證明該地存在一座始建於北朝晚期的寺院遺址,唐代時,該寺院改名為開元寺,成為唐宋時期濟南城內最大的寺院。至明代初年,開元寺地塊被政府占用,僧眾才被迫遷徙,一部分到了縣西巷北端的康和尚院,即今鐘樓寺遺址一帶;另一部分遷徙到了城南的佛慧山中,將佛慧寺改名開元寺,延續香火至上世紀50年代。開元寺原址中心地帶後來被用作明清時期知府衙門,現在為山東省政協所在地。

這次新發現的佛教文物大都在明代寧海王府范圍內的地下文化層中,工作人員初步推測唐宋時期開元寺的南界可能一度到達過這裡,可見該寺規模之龐大;明代官府並未占用開元寺全部地界,因此到明代中晚期,寧海王府局部建設在開元寺遺址上方。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對重點部分做更細致發掘。去年底和今年初,與此次發掘區僅一路之隔的舜井街西側工地發現了北朝晚期精美的菩薩像,但未能實施考古發掘,殊為可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