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御窯金磚進入非遺名錄

御窯金磚進入非遺名錄

日期:2016/12/15 1:22: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金磚之鄉——蘇州陸慕鎮御窯村早在宋代就為皇宮燒制金磚,明代被朝廷封為御窯。現在的御窯村是一個5村合並起來的六千多人的行政村。村裡除了一個磚瓦廠每年為各地名勝古跡制造金磚,還有一些制造蟋蟀盆的藝人。而隨著鄉村的拆遷和城市化,御窯所處的環境能不能再提供淳樸的鄉土氣息,還是一個疑問。總體來看,金磚傳人已寥寥無幾,從業人員大量減少,醉心於技藝的金磚傳人屈指可數,那麼,碩果僅存的當代金磚傳人如何托舉祖宗留下來的沉重金磚?為此,記者日前來到御窯,試圖解開這個疑問。

    御窯金磚進入非遺名錄

    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蘇州齊門外的御窯磚瓦廠。2005年御窯金磚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磚瓦廠廠長金梅泉被確定為金磚第五代傳人公布於世。


    冬天的望郎君橋畔,看不到忙碌漕運的船只,也沒有婦女兒童站在橋頭盼望郎君歸來,小小村落被一條東西走向的新馬路劈開,馬路很高,幾乎高過村莊的屋頂,與古窯的煙囪平齊。御窯村挖過土的地方大多形成很深的池塘,這些池塘與貫穿陸慕古鎮、直達長江和大運河的元和塘相連,見證著御窯金磚的悠久歷史。

    天氣晴好,四座已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古窯都在使用中,有的裝窯,有的冒著煙。由於四座古窯都坐落在村子中,分列新馬路兩邊,毫不彰顯,所以如果不是對古窯比較熟悉,根本不會知道裡邊還有窯。御窯磚瓦廠經營廠長董世楠說,不注意的話,你看不出古窯的位置,因為它們都不是很大,與現代的磚瓦廠比,這些古窯很小,煙囪很細很矮,但它們歷史很長,身價很高。

    御窯村磚瓦廠廠長金梅泉是御窯金磚第五代傳人,世代燒窯制磚。說起古窯和御窯金磚,他認為年代應該很長久。蘇州建城2500多年,使用磚瓦年代久遠,位於齊門外6裡路的御窯村必定與蘇州城的建設有關。而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特派官員至陸慕監制金磚。因御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金玉之聲,斷之無孔,被永樂皇帝封為御窯。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3年,親自督造5萬塊金磚,多產自御窯村,御窯金磚進入全盛期,金磚造價也開始升高。清代除了繼續為皇宮、官府衙門使用外,御窯金磚也為蘇州園林、道觀廟宇、巨富達官廳堂所用。當然,金磚的規格尺寸不同,民間即使有錢,也是不敢隨便使用大金磚的。

    御窯金磚難覓傳人

    金梅泉說,雖然金磚不愁賣,價錢高,但窯工窯戶十分辛苦,一塊大金磚250斤左右,裝窯需要很大力氣;而出窯時,窯內溫度最低也有60℃,一般人是吃不消的。由於窯的構造特殊,即使停用3個月,溫度也會高達60℃,所以窯工只能忍受高溫。“這也就是金磚傳人難尋的根本所在,”金梅泉說,“現在蘇州工業發達,一般人到企業打工能夠掙一點錢,燒窯又髒又累,所以年輕人不會想到去窯廠工作。”

    據了解,原來與燒窯業有關的村莊是御窯村和南窯村,不到3000人,現在5村合並到御窯村,人口超過6000人。但燒窯戶已經合並到御窯村磚瓦廠,從業人員也就是30人左右,另外一些散戶不是做金磚,而是制作蟋蟀盆之類的。

    2005年御窯金磚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御窯金磚的價值得到進一步肯定,御窯金磚的第五代傳人也被確定下來,御窯村和地方政府對御窯金磚保護更為重視,但這個行業從來都是苦交易,要讓現在的孩子入行很難。陸慕鎮中心小學的學生每年都會來3次左右參觀和實驗,但其中有沒有未來的御窯金磚從業者甚至傳人就很難說了。

    金梅泉介紹,作為御窯金磚第五代傳人,他已經過了50歲,許多重體力活不適合再干了。而廠裡其他燒窯的人也都在40歲以上,真正年輕一點的都是做工藝美術之類的工作,與燒窯本行不大一樣。另據御窯磚瓦廠經營廠長董世楠介紹,做蟋蟀盆的倒是還有幾個,像蔣全林、李根榮、袁中平等較有成就。“蟋蟀盆等算是御窯金磚的邊緣產品,但畢竟制作者對這個行當很了解,對御窯金磚工藝傳承來說,這些30多歲的年輕人就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力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