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琉璃瓦垂脊上的小獸跟仙人都是按等級排放的

琉璃瓦垂脊上的小獸跟仙人都是按等級排放的

日期:2016/12/15 1:28: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琉璃工藝歷史長久,人們習氣依照其運用用處分為,主要運用在廟堂陵寢上的祭奠類琉璃;包括容器,裝飾品等在內的器物類琉璃;適用功用和純裝飾的建築類琉璃瓦。建築用琉璃構件又分為屋頂 牆面和特殊用處三大類,在一切的建築琉璃瓦構件中,最受大家注目的就是位於宮殿建築上的正吻和脊獸了。

    正吻又叫鸱尾,鸱吻,吻獸,或者大吻。先秦時期,宮殿建築屋脊兩端有相似鳳凰一類的鳥形飾件用來裝飾,現代出土的很多漢代畫像石(磚)上面能夠十分分明地看到。宋代建築巨作《營造法式》征引東漢荀悅所作的《漢紀》當中的文字“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滅火祥”,由此可見,在東漢末年,建築的頂端就曾經呈現這個相似魚尾的裝飾,用來防止火災。為了美化建築,另經唐宋金元幾代的開展,這個外型正式演化為龍吻張口吞食的外型。龍的外型,表現著中國古人的圖騰崇拜。

    清式正脊兩端的琉璃瓦脊獸叫吻(龍尾),垂脊上的仙人走獸由前而後:仙人騎鳥、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吼、猴。宋式正脊兩端的脊獸以鸱尾居多,仙人叫嫔伽。明清南方的正脊脊獸仍以魚尾(鳌魚)為主,但已不是只能作吞脊狀(還可以安於脊上)。還有一種走獸叫跑龍,主要用在神廟(例如孔廟)的正脊和亭子的垂脊上。在歇山頂屋脊轉折的地方,有時候還會放上一尊將軍像。

    除了正吻以外,在明清宮殿的戗脊上,從下到上排列還有12個不同的外型,他們分別是 仙人騎雞,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甲(該字帶有犬偏旁)魚、獬豸、斗牛、行什(民間稱孫悟空)和垂獸。其中行什為太和殿獨有的,獨一無二。這十二件各有意味意義,依照宮殿的規格分三 五 七 九 十二 五品種型,無論數量幾,一前一後的仙人騎雞和垂獸必需安放。

    皇帝是“真龍天子”,在琉璃瓦建築中大量運用龍的外型以顯現“君權神授”的威嚴和權威。琉璃的正吻,高踞於屋頂的最高處。在宮殿建造過程中,上正吻要舉行盛大的宗教典禮。正吻制成,皇帝要派品位極高的大臣前往窯場迎接,上吻前皇帝要親身祭吻,經過簪花、披紅、焚香、跪拜等程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