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旅游 打響千年鹽城文旅品牌
日期:2016/12/14 10:21: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詩情畫意五通橋
近年來,五通橋不斷增加旅游設施的投入,開發旅游項目,加大旅游宣傳,培訓從業人員,提高管理水平,旅游業的發展成了五通橋經濟發展的主動脈,旅游經濟在全區占有重要地位。當前,文旅經濟的發展已經成了五通橋新時期下的發展方式,用文化的眼光發展經濟,用經濟的手段發揚文化,既要實現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又要內生項目,凸現五通橋古鎮的特色,這樣才更有底氣發掘文化,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浮橋
裝點舊景 建設特色古鎮
作為千年鹽城的五通橋,茫溪河兩岸較為完好地遺存這4平方公裡的清末民初古鎮,保存著中國最長的臨水半邊街和30余座古碼頭以及老巷子、老石橋、老河堤等,散發著悠久的歷史之風。
近年來,五通橋以打造“國家級文化古鎮”為目標,“規劃先行”,特聘請“四川古鎮之父”季富政在內的專業團隊,高標准的完成了古鎮規劃。規劃中的古鎮包括3公裡長的旅游環線,分為三大片區、十大功能區、古鎮以一河、一環、三裡街、五通八景、六橋二十四碼頭、千株黃葛樹構成“黃葛鶴影、鹽商古鎮”品位,成為集觀光、休閒、度假三位一體的西部戲水休閒深度體驗畫廊。
花鹽街裡的小巷
古鎮距樂山中心城區22公裡。古鎮核心區主要涵蓋工農街、花鹽街、群力街以及該范圍內的小西湖景區,面積約4平方公裡,是五通橋自然風光和歷史風貌保存最好的地段,更是五通橋鹽文化、碼頭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荟萃交融之地。其中工農街2011年入選四川省最美的100條街道之一。
大打文化牌 奏響古城文化強音
除了歷經千年鹽業文明史,五通橋區還有這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五通橋書畫人才輩出,區境內有李瓊久、李道熙、楊天開等在省內外頗具影響力的書畫家,區內有省書協、美協成員20多人。其作品先後在國家美術館、香港展出,廣受好評。
桫椤覓古
在民俗文化方面,產生於五通橋碼頭文化和移民文化相雜糅的民間娛樂形式——五通橋貳柒拾,已作為樂山市名片而廣泛流行。龍舟文化也是五通橋的一張享譽外界的城市名片,端午節舉辦龍舟賽是五通橋的傳統項目,五通橋分別被國家體委、省體委授予全國游泳之鄉,龍舟之鄉稱號。而每年金秋時節舉辦“小西湖之秋文藝演出”也是五通橋一大特色。
此外,五通橋的飲食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從1984年起“王家花園”就開始接待國外游人,被稱為“農家樂”的鼻祖,帶動了五通橋“農家樂”群體的興起。截至目前,五通橋已發展農家樂40余家,其中省級四星級鄉村酒店4家,四星級農家樂2家,三星級農家樂3家,二星級農家樂3家,一星級農家樂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