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計劃投入百萬元對境內的四座古代橋梁啟動修繕工程,目前,這四座古代石橋散布在鄉村河道上,普遍存在橋面石塊缺失等問題,保存狀況較差。 宜興市文管會有關負責人昨日下午證實,宜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啟動古橋修繕工程重在文物保護,修繕後的古橋也不承擔道路交通功能。 宜興檔案局副局長、陽羨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宗偉方先生介紹,宜興境內湖蕩水網密布,截至目前市域范圍內有古橋140多座,其中明代橋梁10多座。宜興現存古石橋數量在蘇南縣(市)中也是最多的。明代嘉靖年間建造的鯨塘橋橋梁最大跨度達52米,是宜興最長的古橋。 這些古代石橋分別被列為江蘇省級文保單位及地方級文保單位、文物控制單位。它們有的集群而砌,在水網地區營造起水陸交通樞紐;有的截洪、洩洪兩不誤,橋面上還預置了方便獨輪車通行的車轍,較好地體現了橋梁功能的多重屬性。 其中,宜興古十景之一的“畫溪花浪”就是以丁蜀鎮畫溪河上的畫溪橋為中心構造的優美風景圖畫。這些古石橋還用料講究,橋墩和橋欄部位的裝飾手段豐富多彩,石雕工藝精湛,還有古色古香的楹聯石刻等,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 在文管會組織相關專家和工作人員對古橋摸底調查時發現,宜興古橋保存整體情況不錯,但有近20座存在年久失修、構件缺失、基礎下沉或變形等嚴重問題。其中,列入今年維修計劃的西渚鎮長工橋、張渚鎮銜哺橋、和橋鎮馬嘶渎橋、屺亭街道上塘橋均存在橋面石塊缺失等問題,保存狀況較差。其中,馬嘶渎橋也叫萬壽橋,因為橫跨在馬嘶河上,當地人習慣稱它馬嘶橋。 馬嘶橋緊鄰交通要道,遠看起來頗有氣勢,但實際上已經有幾十年不再承擔交通功能。記者實地踏訪時了解到,馬嘶渎橋橋身兩側各有4個水平伸出的“龍頭”,雕刻精美其中一只“龍頭”石雕於幾年前遭竊。 據了解,宜興古橋的建造技術由匠人的師承關系沿襲下來,至今已後繼乏人。這些古石橋用料講究,青石、黃石居多,古橋最大石料單體重達5噸左右。如果古橋建築構件被盜,或者任由其自然損毀,將來不僅修補困難,而且也會使得地域文化保護出現缺失。 花費巨資對古橋進行維修的舉動,贏得了古橋周邊民眾的積極評價。不僅如此,宜興水鄉古橋還成為當地中小學開展鄉土教育的“活教材”,愛護和保護水鄉古橋成為當地社會各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