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界必須糾正‘考古科研目標高於一切’的觀念,不要把什麼都挖沒了,要考慮到遺產將來的展示和利用。”昨日的“考古資產保護利用盤龍城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杜金鵬的觀點得到很多專家支持。
杜金鵬說,過去在考古發掘過程中,不太注意對遺址的保護和對遺跡現象的呵護,一味追求快(最快速度解決科研問題)、全(最全面掌握學術資料)、准(尋找文化遺存最豐富、地層關系最全面、遺跡遺物最重要的地方進行發掘)、大(盡可能大面積暴露),而不在意考古資源的保護和節約。
古遺址、古墓葬都蘊含了大量古代社會的信息,由於每個時代認識和揭示古代遺跡遺物的水平以及認知和收集古代社會信息的能力有限,每次發掘都會造成這些信息的流失和部分考古資源的浪費。
杜金鵬舉例說:“當年殷墟乙八基址發掘後,夯土台基被挖失,柱礎石懸在空中,形成一根根土柱頂著柱礎石的奇怪現象。我們今天研究這些建築時,只能依靠發掘報告,而發掘過的遺跡已喪失殆盡,無可對證。如果當時能夠保留下全部的夯土建築基址,對於今天的我們、明天的後人,將會是多麼難得的財富。”
他呼吁,一些特別重要的遺跡、遺址不能完全發掘,不要輕易在准備不充分、條件不充足的時候發掘重要遺址,不要輕易在遺址核心部位大規模發掘,不要輕易在遺址上全面開花地發掘,“考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為後面的研究留有余地,為將來的展示利用留下真實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