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城千城大躍進:八成重復建設陷虧損
日期:2016/12/15 1:21: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影視基地熱潮大透視(1)
開篇語
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興建主題公園的熱潮尚未退去,近年來,又一波主題公園熱再度升溫,以影視基地為代表的“微縮型”主題公園,其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有專家估計,目前我國的影視城已達上千座,但其中80%處於虧損狀態,僅5%能夠盈利。全國影視基地總投資至今或已接近500億元,該規模仍在持續擴大,一些新的影視城仍不斷湧現。“中國上下5000年的古建築,幾乎被仿建完了。”然而,多數影視基地雖然虧本,卻仍圈地砸錢,重復建設,以致影視基地近乎“千城一律”,數量嚴重供大於求,超載八成。
影視城“千城大戰”的激烈競爭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重復浪費?中國影視基地的出路和盈利模式又在哪裡?從今日起,本版推出《影視基地生存大掃描》系列報道,以尋求問題的答案。
目前,國內多數影視城處於靠場租和門票勉強糊口的窘境。據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真正能稱“影視產業基地”的只有13家,大而全的能勝任影視劇拍攝的則更加少。中國缺乏的是真正的影視產業基地,多數號稱影視基地的只是掛著旗號而已。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擔憂地表示,美國幾十年下來才形成了幾十家主題公園,而我國20年間就建成了近萬家主題公園,將來估計有近一半要被淘汰,“沒有特色的影視基地將是死路一條。
本版文圖 本報記者肖歡歡、陳慶輝、梁國瑞
1987年,我國最早規劃建設的影視拍攝基地——央視無錫影視基地落成。當時,國內影視業正處起步階段,出於對“拍戲”的好奇、對明星的熱捧,無錫影視基地一時間成了極其熱門的旅游景點。
25年千座影城:80%屬於重復建設
無錫影視基地的成功,刺激了市場。之後的20多年裡,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熱潮席卷全國:廣州“西樵山夢工場”、廈門國際影視城、合肥國際影視城、珠影影視城、江蘇鹽都影視城、荊州三國影視城、天津薊縣華人影視城、涿州央視影視基地、央視威海影視城、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截至2004年,國內影視基地已經超過100家。
這波投資熱潮,在上世紀末,曾一度冷卻。由於跟風建設,大多影視基地並沒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很多影視基地長時間沒有劇組進駐。
2005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廣電總局發布《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逐步放寬外資進入影視業的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影視基地建設再次掀起熱潮。2009年以後,這股熱潮愈演愈烈。在許多政府的旅游規劃中,影視旅游幾乎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獲得審批的立項也不在少數。
2011年,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大潮中,影視基地的投資建設再一次“卷土重來”。
2011年9月,香港英皇集團與杭州余杭區政府簽訂協議,打造英皇影視文化村,投資逾60億元;2011年11月,浙江海寧市政府與浙江華策影視(27.350,0.07,0.26%)攜手打造“海寧中國武俠(影視)文化產業基地”,計劃投資逾10億元,占地2000畝;2012年3月,湖北襄陽“唐城”、“漢城”影視基地陸續開工建設,總投資分別達到30億元、22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影視基地總投資或已接近500億元,而且這個投資還在繼續放大。
影視基地帶來旅游業的繁榮和產業鏈的衍生,是很多地方建影視基地的直接動機。數據顯示,新建影視基地中,95%項目投資過億元。但相對應的是盈利難,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影視基地,80%處於虧損,15%處於溫飽,只有5%可以盈利。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表示,目前,國內幾乎每個省份都有影視城,一些影視城集中的省份大大小小的影視城多達數十個,算下來國內大大小小的影視城已經有近千個。
影視基地盡管多數不賺錢但卻絲毫沒有降溫勢頭,在業界人士看來,其背後有著“圈地”沖動。
早在2010年,本山傳媒便在海南瓊海市博鳌鎮圈下800畝地用於建設本山影視基地。其中的400畝將用來建設影視城,剩余的400畝建賓館、酒店等配套設施。
中山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喻立建表示,很多投資商想通過一部戲,建一座影視城,帶動當地旅游業,這種概念本身是錯誤的,影視城建設必須綜合周邊環境、自身特點、劇組需求去建。
喻立建說,爭相建設仿古建築是很多影城都在干的事,且投資動辄數億元。現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古建築,幾乎被仿建完了,“從春秋到漢朝,一直到民國,哪個時代的古建築都有了。”他苦笑說:“目前國內的影視基地已嚴重超載,80%都是多余的。雷同造成了場租費的惡性競爭,你一萬,我八千,你八千,我五千。未來20年不再新增影視基地都已經足夠影視劇拍攝需要了。”
同質化危機:近半影視城或被淘汰
“美國幾十年下來才形成了幾十家主題公園,而我國20年間就建成了近萬家主題公園,肯定有一大批要被淘汰。”齊勇鋒說。
他認為,影視基地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環節,在僅僅為制片方提供取景地的單一功能下,目前已過多過濫,總量上已嚴重供過於求。影視城擴張速度為何如此生猛?他認為,主要是各地區之間有不同的利益,有些地方政府見別處有影視城,而自己的區域內還有不少土地,就也建一個。“比如說漢城、宋城,你橫店可以建,我西安也可以建,焦作也可以建。結果大家都建,甚至有些影視城的創意團隊都是同一個,盲目投資,最後必然虧損和惡性競爭。”
齊勇鋒分析說,當前國內影視城的硬傷之一是雷同:古裝劇流行的漢、宋、明、清等幾個朝代,古建築幾乎全國各地都有,以漢城、宋城為例,全國各地都有幾十家,嚴重供過於求。但影視劇增長速度卻遠沒跟上。目前我國每年影視劇產量約在500部,即便是美國,年產量每年也不過七八百部,我國影視劇未來幾年的產量也不過每年七八百部。由於多數影視基地缺乏競爭力,劇組選擇的空間很大,有時只是拍個外景就走了,而影視城一旦建成,就面臨著日常維護成本和折舊。
硬傷之二是產品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影視城行業的性質也是高投入、資金回收周期長,很多影視城建成後,缺乏後續資金投入,十多年都沒有改造過,對劇組和游客都沒有吸引力,最終陷入困境。以雲南大理的天龍八部影視城為例,當年因為《天龍八部》在那裡拍攝而成名,但電視劇播放完熱度一過,便很難再借助影視劇的熱度吸引游客,影視城就出現閒置。
部分影城現狀:配套和產業鏈是劣勢
中山影視城是華南地區唯一入選中國十大影視基地的影城,但也曾傳出經營不善的傳聞。喻立建否認,中山影城去年盈利300萬元,但償還投資商一定的利息後,是有一些虧損。“但就算是在虧損,我的土地在升值。1998年時才9萬元/畝,現在起碼四五十萬元/畝,光300畝土地都能賣一億多。現在把它拍賣出去,肯定是賺的。”
中山影城的現狀可謂是眼下國內影視基地膨脹的“縮影”。
在喻立建看來,中山城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名人的一生為主題和背景建設的影視城。去年辛亥百年,共有18部電影在中山城拍攝,中山城另外一大優勢是獨特的南方景觀。“到了冬天,北方都是枯樹、枯葉,不具備拍戲條件時,我們這邊卻還是花花草草的。每一年冬季都是我們拍攝旺季。”其收入包括:旅游門票收入,影視劇組場租和婚紗拍攝收入。去年,游客人數和收入都有30%的增長,接待游客30萬人次,門票收入有500多萬元。
不過,喻立建坦承,中山影視城也有劣勢。一是相關配套還不健全。影視產業鏈一環扣一環,劇組來到這裡,不單是拍戲,還有吃住行,還有群眾演員,攝像器材租賃等。有一次他到現場去看拍戲,開拍後,有一名群眾演員拿著槍卻露出手表,還有群眾演員,在戲開拍了還在打手機。“群眾演員的素質,也是影城的軟實力。一個劇組一兩百人,群眾演員素質不高會影響拍攝進度,一天下來損失就是幾十萬元。”
喻立建還表示,目前影視城還沒有攝影棚,還不具備後期制作的條件。為此,影視城將配套建設上檔次的酒店,並對群眾演員進行培訓、造冊。引進珠海的影視制作公司,拉長產業鏈條,爭取將來的游客接待量達到100萬人次。
近日,央行、發改革委等聯合發文,明確提出:“對高爾夫球場、大型主題公園、城市水源地的觀光農業等國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發展的旅游項目,應嚴格禁止或限制發放貸款。對於可能借旅游項目名義變相進行房地產開發的,應從嚴審查。”
專家:大肆興建影視基地浪費土地
記者:新建影視基地中,95%的項目投資過億元。為何出現這樣的建設熱潮?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很多地方是想推廣城市。但真正對城市有推廣作用的,都是自然風光。即使是橫店,對周邊也沒有帶動作用。靠影視基地推廣城市,這種思考是錯誤的。還有的地方是影視基地和主題公園結合,但又沒有主題,缺乏持續內容。
還有的人是圈地,這點很突出。政府補貼多,地又便宜,沒有產業就通過地產、物業賺錢。好多都是房地產公司想把土地變成地產開發,借各種名義圈地,裡面沒有實際的產業效益。現在建影視基地,作為影視公司總部聚集好一些。比如北京懷柔配套有後期制作,還有橫店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但大多數都沒有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收入很少,很難盈利,再建沒有意義。
余泳(影評人):現在的影視基地太多了,好多省級電視劇中心也要搞。有的是為了拍攝,有的是為了旅游。很多都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面積都很大,其實很浪費,建設也沒有差別化。現在每年電影已經大量積壓了,能上院線的很有限。電視劇每年2萬集,能上星的少之又少。很多人是為了拿地,征地搞影視基地,是看准了土地的升值空間。在經營者眼中,這是一種保值增值的手段。
記者:這種“文化地產”會對文化產業有什麼影響?
陳少峰:文化地產是通過文化來實現地產增值,但現在根本沒有文化。這是一種泡沫。對文化產業沒有幫助,也是土地浪費。本來該投到文化的錢投到地產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