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明城牆一塊塊古老的城磚

南京明城牆一塊塊古老的城磚

日期:2016/12/15 1:21:2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經常徜徉在南京的明城牆上,很喜歡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就象站在小小的山頭上一樣,可以俯瞰四下裡的風光,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暢快。


    當我用腳踏過一塊塊緊密相連著的古老的城磚,好象在踏過幾百年流逝的歲月。望著寫滿滄桑的城牆顏色斑剝,灰白雜陳。灰黑色的是城磚,而泛著的白色是當年修築城牆時在每塊磚縫間用石灰秫米汁粘接的痕跡。早就看到過這些城磚上是留有字的,但總是一瞥而過,因為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字大都已漫漶不清,所以從來沒有仔細地去端詳過。可是,南京市最近幾年注重山水城林的建設,許多頹敗損毀的城牆得到重新修復,恢復了昔日的雄姿,使這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又一次引起世人的關注。在一次次又站在這古老城牆上的時候,我突然對城磚上刻的字有了點感覺來,想琢磨著古人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些什麼信息呢?


    城堞有大半個人高,在漫步時城磚上的字就會很自然地映如眼簾,常常能看到“洪武七年”,“洪武十年”的字樣,很顯然這是當年朱元璋為鞏固天下江山,號召“高築牆”時的傑作。有的城磚上刻著州府縣及官員的名字,有的看到的則是刻著具體鄉裡組織和燒磚人的名字,後來從一塊松動的城磚上才看出端倪。原來每一塊城磚的兩側都按這樣的模式刻著字,只是由於在砌城牆時城磚的一面字被砌入牆裡,就象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一樣。我想有這種責任制的制約,燒制城磚無疑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只要發現城磚的質量有問題,上至各級官員,下至鄉裡和燒磚人都得治罪,所以用這些當年的“官磚”砌成的城牆才能幾百年風雨不動安如山。


    我感興趣的不是那些官員的名字,而是那些“燒磚人夫”的名字。這些文字的最後總是落在“燒磚人夫某某”上,我看到過有彭暑、锺俊、劉黑一、劉子方、朱六四、湯丙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刻有他名字的磚就是他親手燒制的,六百多年前他們可能還是一個小伙子,也可能是個老農民。我的腦海裡浮現出這樣的情景:那一座座緊緊相連著的磚窯都在冒出滾滾濃煙,這些燒磚人就象白居易的《賣炭翁》一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只露出了自己雪白的牙齒和一雙明亮的眼睛,汗流浃背,衣衫褴履,不停地將刻有自己名字的磚坯送進爐火熊熊的磚窯。慢慢地窯火冷卻了,一塊塊整齊堅硬的城磚被送往南京,就築成為屹立到現在我們腳下的城牆。
 

    六百多年的歲月悠悠,今天我撫摸著城磚上的名字,就像在與我們的祖先對話。有些城磚已被風雨侵蝕得斑剝離離,有些留在磚上燒磚人的名字已成為一層字皮,用手輕輕一剝就脫離了磚體。我手中捏著這一片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燒制出來的名片,仿佛看到這些窯匠和燒磚人穿越時空,從那煙與火的磚窯向我走來,漸漸地越來越清晰。這些燒磚的普通百姓是應該慶幸的,他們的名字刻在這城牆上,歷盡戰火和風霜的考驗,仍在與日月同在,不僅成為一段人文歷史的見證,也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珍惜這一遺產,保護好這一遺產的理由。
 

    值得慶幸的是,在落葉蕭瑟的初秋,當夕陽把余輝灑在五彩斑斓的古城牆上,也將漫步在城牆上的我融入到一片金色的霞光之中。此時的明城牆是那樣寧靜祥和,那樣偉岸多姿,南京城也更顯得古樸滄桑,歷史悠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