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震澤既是千年古鎮 又是創意新城
日期:2016/12/14 10:18: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品牌長廊”讓游客心動不已
驅車318國道吳江震澤段,道路兩側滿眼盡是一家家時尚氣派、創意十足的展示館廳:“綠色亞麻領跑者”新申集團的麻襯衫系列展示廳、“麻系列時尚創意拓荒者”蘇龍集團氣勢恢弘的“麻立坊”展示研發中心、 “慈雲蠶絲被”時尚展銷館,“絲立方”絲綢家居館,還有“三水”、“太湖雪”蠶絲被、“麥道地板”、“紅程地板”、“宏鵬地板”、“恺牌地板”……一路過來,幾十個展館像是身處琳琅滿目的“銷品茂”,看得人眼花缭亂。隨著震澤知名度的提升,許多到震澤的游客在飽覽古鎮風光,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的同時,有數百種各類產品的展館常常讓他們流連忘返,帶回這裡特有的絲綢被、亞麻產品和家居服飾,有心的游客還會直接到地板廠家選購中意的地板。
這個仿佛一夜之間誕生的“品牌長廊”從何而來?應該歸功於震澤的特色產業集群。這裡的產業門類特別多,麻紡業、絹紡業、有色金屬加工業等名聞全國,蠶絲被、粘膠紗、阿拉伯頭巾等產品在全國乃至國外市場都有很高占有率。原震澤鎮黨委書記、現吳江市財政局長張炳高這樣歸納:“震澤的轉型就是把產業特色轉化品牌優勢,從產業集群邁向品牌集群,實現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經濟學家、南京大學錢志新教授參觀了“麻立坊”等展廳後誇贊:“企業從原來的單純生產型向創意服務和研發型轉身,這是企業發展的最高追求形態;震澤眾多企業看似不經意的轉身,就是經濟學所說的向”微笑曲線“兩端走,內涵深刻,潛力無窮,契合了世界企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也將帶動震澤小鎮向”創意小城“轉型,了不起!”
擁有300多件商標品牌,“馳名商標”占吳江四分之一
震澤企業大多數從以前的鄉鎮企業轉制而來,以前賣產品都是靠供銷人員發揮“四千四萬”精神,到全國各地去推銷,現在則是靠品牌的影響力讓客戶慕名前來。
新申集團是震澤鎮麻紡產業的龍頭,亞麻布產量全國第一。集團董事長、震澤商會會長李森林介紹,目前,新申最高端的客戶是美國的幾家知名襯衣品牌,時下,新申正在與荷蘭一家企業合作,共同推出服裝品牌,攜手打入歐洲市場。
品牌的價值不僅局限於市場推廣。震澤七寶集團的“七寶”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價值達2.3億元。去年,七寶利用“七寶”馳名商標,成功質押貸款 1000萬元,開創了全省商標權質押貸款第一例,震澤企業品牌“含金量”也可窺一斑。
震澤被授予“蘇州市商標戰略實施示范鄉鎮”.目前,全鎮累計注冊商標310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9件,江蘇省著名商標8件,蘇州市知名商標14件,中國馳名商標擁有量占吳江市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蘇州市鄉鎮前列。
從“生產型小鎮”向“創意型小城”轉變
在震澤,品牌文章不僅僅是建立品牌,還包括推廣和使用品牌。
“這幾年,紡織業過得很辛苦,不少紡織企業賺錢後就轉行了,但是我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蘇州蘇龍集團董事長陳洪根說,蘇龍投巨資幾千萬建成了“麻立坊”,傳播亞麻文化,推廣亞麻產品。在麻立坊,亞麻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游客可以看到源於尼羅河流域的亞麻如何漂洋過海到中國,粗糙的亞麻如何成了絲一般柔順的時尚衣裝,亞麻及絲綢歷史文化的起源、沿革及現狀;臥室裡的床單、被套、衣襪,客廳裡的壁畫、沙發、地毯,餐廳裡的桌布、毛巾等,各種充滿著亞麻元素的品牌產品讓人過目難忘。
震澤鎮鎮長石榮說:“一流企業賣標准,如今,震澤有10家企業正從做品牌向做標准進軍,涉及麻紡、水泥制品、蠶絲被、香精香料、木地板、樓梯、鎮流器等行業或產品,贏得市場話語權、定價權,引領全鎮經濟向高端發展。”
區域品牌的全面提升,震澤的人氣越來越旺,知名度、美譽度與時俱進。連續四年,震澤都舉辦美食節。每到節慶期間,全國各地的美食都聚集小鎮,熱鬧非凡;同時,作家采風、戲曲聯誼、影視拍攝等活動常年不斷,成為古鎮的別樣風景古鎮神韻滋潤了藝術,藝術創作也風韻了古鎮。
震澤,這個千年古鎮從傳統的“生產型小鎮”向古樸而時尚的“創意型小城”轉身,已濃墨開筆,漸行漸近。 阿康 偉榮 沈臻
畫家說,畫了她,這裡成了我心裡的故鄉,又仿佛是我前世的情人
震澤留韻圖:
古鎮盛世,筆端濃情
這是一幅和諧、淳樸的古鎮全景圖;這是一幅亮麗、清新的水鄉國畫;這更是一幅完整、細致的古鎮留韻圖。
由蘇州東吳畫院秘書長、畫家張國柱創作的《震澤留韻圖》寬2米、高1米,作品采用俯瞰震澤古鎮的視角,全景式展示了震澤古鎮風采。2010年《美在震澤蘇州字畫家作品展》在蘇州藝術館開展時,這幅《震澤留韻圖》驚艷出展,受到了廣泛贊同。
年過七旬的張國柱先生,說起全景圖的創造過程,興致盎然,記憶猶新。他說,當初他和東吳畫院的三十多位畫家一同被邀請到震澤。這是張老第一次到古鎮,轉了一圈後,就被這個有“吳頭越尾”之稱的小鎮深深吸引。依畫家的眼光觀察,小鎮上遺留的明清建築頗多,歷史底蘊厚重,小橋流水,典型的江南水鄉。帶隊的宣傳干事介紹說,古鎮現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還有40多處文物控制單位和待保護文物。這一席話,愈加激發了畫家的靈感。
張老師自小喜愛繪畫,在繪畫方面有著不凡的天賦。張老師擅長畫大場景,第一次與震澤親密接觸後,他就萌發了要為這個古老又美麗的小鎮留下自己的筆墨。他說,原先只知道吳江有個同裡古鎮,卻不料震澤同樣是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水鄉,與同裡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的是,震澤古鎮有很多鮮亮的點,還沒有被挖掘與開發。這,更增加了畫家的創造欲望。
畫卷以貫穿整個鎮區的頔塘河為中心據點,沿河東西蜿蜒延伸,並把南北兩岸的特色建築群平鋪入畫,這樣的構圖使畫面得於擴展,並有了很強的空間感。整個畫面著色淡雅,筆觸細膩,布局寫實,水面的光影效果處理到位、建築與植物虛實相間,結合完美,將古鎮的美景展現無遺。
回想圖畫的構思過程,張老師感受頗多。他說,國畫與一般的油畫不同,講究的是線條的定位與變化。有一種“落子無悔”的要求,構思非常重要,要細致,要周全。2009年11月份第一次來震澤之後,張老師又走訪過五次。構思的過程占據了整整45天的時間。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如何將仰視所見的場景在紙上以俯視的視角呈現出來,這可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對大場景進行視角轉換。一次次,穿梭於古鎮的小巷小弄中;一次次,尋訪在古鎮的歷史遺址裡;一次次,登臨慈雲塔多方位多角度俯視。
張老師用眼觀察,用腳丈量,用心牢記。禹跡橋、底定橋、報恩橋和思范橋,“慈雲夕照” “范蠡釣台”等名勝,一一復原在他的草稿上。反復打草稿,認真勾線,多次罩染,一直到落款蓋章,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苟地對待。張老師說,繪畫是個有激情,有情感,有心思的過程,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把自己完全融入古鎮之中。“我用手中的畫筆,全身心地去表現這個古鎮的秀麗、樸實與親切。”震澤似乎成了張老師熟悉的故鄉,又仿佛是他前世的情人。他近乎完美地將小鎮的每一個角落一一准確到位地反映出來,令人驚歎不已。
2010年的5月,這幅《震澤留韻圖》終於完成。畫面中的震澤,古樸中透著親切,長街曲巷,粉牆黛瓦;靜谧中溢著神秘,河水縱橫,古橋留韻;靜態中夾著時尚,人物各異,韻味十足。
這幅既充滿著濃郁歷史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水鄉古鎮神韻的畫作,被印制在亞麻布上,作為禮品流存於民間,被久遠地回味、品賞。文/談燕 南京1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