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池州東流老街古建築群亟待保護

池州東流老街古建築群亟待保護

日期:2016/12/15 1:21: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自唐初逐漸形成的東至縣東流老街,20年前就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區,明清時,老街四周建有城牆,全長736丈,由“山城”、“水城”和“平城”構成。時過境遷,而今的城牆雖塌,載入史冊的學宮、太白樓、菊江亭等歷史遺跡雖已不在,但老街風貌依舊。現存的“十”字形老街位於古鎮的西南隅,保留有明清徽派建築200余幢。街道東西長880米,南北長380米,石板街梯,街道兩側為商鋪。房屋均為磚木結構,有“青磚小瓦馬頭牆、朱角飛檐魚懸梁”之譽。遺憾的是,唐至明清建築,現已倒塌多幢,多數房屋受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已成為危房。

 
 安家大屋是八大家族的徽派宅院之一,位於池州東流老街西城牆外第一戶,俗稱橋頭安家。大屋坐北朝南,大門東側有一座石拱橋,寬1米多,長2米有余。橋下流水,一頭通學湖,一頭通大屋後面安家塘(後來人稱馬桶湖)。


 安家祖籍皖南黟縣,他們的高祖父大約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清道光年間由黟縣遷居池州東流。安家大屋共有四進,現在大屋第四進已倒塌,尚存三進,平面呈梯形,前窄後寬。第一進寬10米有余,進深9米;兩邊也是四個房間,中為大廳。一、二進之間和二、三進之間左右各一個小天井,中間有瓦頂遮雨,共是四個小天井,以便采光和屋頂排水。安家建房用的青磚全是在窯場定做,每塊磚上都印有一個“安”字。這是他們家用磚的特別之處。可以想象,當年老屋每到節日或年關的夜晚,大廳裡燈火通明,映襯著畫棟雕梁,人聲鼎沸,那是多麼興旺和熱鬧。

 如今,經150多年風雨的侵蝕,老屋已滿目瘡痍,多處漏雨,地面已生綠苔。中進右邊已開始倒塌,後兩進遭白蟻蛀蝕,屋頂將面臨傾倒。東流老街其他七大家族的徽派宅院雖然保護尚好,但也有多處亟待維修。有識之士呼吁:有關方面要進一步加大保護東流老街徽派古建築力度,再現古鎮歷史面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