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保護著保護著 還是有5處被拆了

保護著保護著 還是有5處被拆了

日期:2016/12/14 11:18: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4年12月,二七賓館開拆,原址目前為一個美食廣場和一個停車場


寨牆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一則鄭州“保吉寨的寨門、寨牆可能要被拆”的報道,再次引發鄭州市民對於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關注。

  雖然最終文物部門出面澄清,寨門、寨牆不可能被拆,但還是暴露了鄭州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2011年,鄭州市政府公布32處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4年多過去,5處建築已被拆除,還有一處被嚴重損毀。
 

  【事件】

  保吉寨寨牆恐被拆

  是鄭州唯一現存寨牆

  

  近日,“鄭州唯一現存的寨牆”可能被拆的消息,讓保吉寨這堵原本不起眼的寨牆,闖入了公眾視野。

  過了西流湖公園大門,沿著中原西路往西走兩三百米,向北就能看到一個灰色的門樓,就是“寨門”,兩側則是“寨牆”。寨門由青磚壘成,兩扇大鐵門上銹跡斑斑。

  繞村一周,寨牆只在北側開了個小口,村裡一位老人說,這是當年馮玉祥的一個部隊打了敗仗,從此處豁開了一個口子逃離了。

  鄭州市雖然大部分城中村都是以“寨”命名,但提到寨牆,不少人會感到陌生。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前以及成立初期,鄭州寨牆遍地。新中國成立後,鄭州市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寨牆逐年被拆,損毀殆盡。

  而如今,鄭州市唯一有寨牆、寨門的城中村就是保吉寨。但保吉寨可能面臨拆遷,不少居民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政府已經要我們搬遷了,寨牆能留住嗎?”

  西流湖街道辦事處一名魏姓工作人員提供給河南商報記者的《關於保吉寨遺址有關情況報告》中說,保吉寨寨牆始建於清鹹豐九年,迄今有150多年歷史。2007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保吉寨寨牆遺址被列入第三批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在擬定改造方案時,並未將保吉寨寨牆列入改造范圍之內。 

  據了解,鄭州市文物局有關專家多次到現場實地考察論證,並擬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審核。然而這一切,大多老百姓並不知道。

  

  【探訪】

  4年多來

  5處優秀近現代建築被拆

  

  目前來看,保吉寨的寨牆能夠留存下來,問題不大。而對於鄭州市的優秀近現代建築而言,不是每一處都能得到應有的保護。

  2011年3月,鄭州市政府公布首批中心城區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包括二七賓館、河南人民會堂等32處近現代建築。4年多過去,河南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國棉三廠辦公樓西配樓受損嚴重,另有5處建築被徹底拆除。

  最先被拆除的是東方紅影劇院,在名錄批復之前的1月份,該劇院就已開拆。按照拆除時的規劃,該劇院將在2013年時回遷到原址。但截至目前,此處地塊依然被圍擋包圍,工地內長著不少荒草。

  2012年8月,位於南順城街和大同路交叉口附近、原名鄭州綏靖公署禮堂的一幢建築被拆。目前,原址上是一座已投入使用的辦公樓。

  2013年,南乾元街75號院被拆。該建築位於菜市街與南乾元街交叉口南側,房子始建於清末民初,建築風格中西結合。當時,有政府工作人員表示該建築會擇地重建。近日,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了附近居民,均表示沒聽說有什麼動靜。

  鄭州鐵路局六號樓,見證了鄭州鐵路發展的輝煌。2014年4月,鄭州鐵路局六號樓被拆,在原址上要建一座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大樓。目前該工程主體已經完工。

  2014年12月份,二七賓館開拆。二七賓館建於1975年。鄭州市城鄉規劃局二七區分局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二七賓館原先是商業用地,現在調整了規劃,改為市政用地,將建綠地廣場。河南商報記者近日探訪發現,原址目前為一個美食廣場和一個停車場。

  

  【保護】

  國棉三廠、郭家大院

  得以留存

  

  除了被拆毀的,還有一些經過社會各界努力後得以最終留存的。比如,國棉三廠的辦公樓不被徹底摧毀,就和市民的舉報有關。

  2011年3月,鄭州國棉三廠辦公樓被確定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然而不足1年,辦公樓西配樓就“慘遭黑手”。

  根據規劃,西配樓和主辦公樓是一體的,也是要建的鄭州紡織工業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紡織工業博物館,以鄭州國棉三廠為核心保護區,保留廠門、核心廠房、辦公房及部分住宅等建築。

  提起西配樓被毀,在國棉三廠工作了近40年的王先生就覺得氣憤,“政府都下文說要保護了,他們還偷著拆。”市民發現開發商偷拆後,向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媒體舉報,才使被拆毀的范圍沒有進一步擴大。

  而說起鄭州保護優秀建築的成功案例,繞不開郭家大院。2013年,由於地鐵二號線規劃問題,鄭州市區唯一的一個四合院面臨拆遷。

  事件經媒體報道後,獲得多方關注。最終的結果是,地鐵二號線避開郭家大院進行施工。

  保吉寨不少村民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雖然自己沒有得到確切說法,但寨牆肯定不能被拆,“世代在這兒生活,我們可以搬遷,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把它保住。”

  采訪中,這些富有歷史特色的建築在保護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讓不少政府相關部門和民間文物保護志願者感到力不從心。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它們的繼承人面臨怎樣的境遇?此次考察,外地有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請繼續關注明天的“把根留住”系列報道第二篇。

       (來源:河南商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