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 四川柳江古鎮的幸福記憶
日期:2016/12/16 16:09:53   編輯:古代建築我到達柳江時,已是黃昏十分。
在如燭火般昏暗的街燈下,我在江邊一棵古榕樹旁的客棧裡,安頓好了我自己。
很早就聽說了“柳江”古鎮的名字,相對於成都周邊的那些古鎮,我來這裡的時間晚了很多。
在我看來,一次出行,除了啟程的好日子必不可少之外,還必須有一個與當地人文風情相符的心情來匹配。
而對於有著詩情畫意般名字的”柳江“來說,更需要帶上輕松與愉悅和一種回歸的心情。
這個溫暖的暮秋,我來到了柳江。
柳江古鎮位於四川省洪雅縣。古鎮距離成都市百余公裡。這裡四周青山環抱,不遠的山巒上層林疊翠。清澈的河水環繞著具有川南古民居風格的吊腳樓,而被青苔染綠了的鵝卵石路,則緊緊地依靠著郁郁蔥蔥的古榕樹,婉延地伸向遠方。
聽當地老人們說:柳江古鎮始建於南宋時期,最初只是幾個大戶人家在此興家成業,逐發展成為集鎮,明清時,已是人丁興旺。柳江古鎮是山水成景的生態之鎮。其中柳河是生態水系,水源是古鎮前方的自然高山區,柳河之水賦予了柳江唯美的水景,也賦予了其清涼的氣候和無究的水樂趣。
水之外,便是柳江的山,柳江古鎮三面臨山,山高雲繞,山水相依。
說起柳江,我身邊不少朋友對它是褒貶不一。
單純喜歡攝影的朋友們說:這裡的自然美景與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絕對是一個可以出好片兒的地方;而那些“驢子”們說:今天的柳江,早已失卻了往日的古樸與寧靜,完全是一個被商業、金錢污染了的地方。
在柳江的一日一夜裡,他們的話,在我的感受中,全部得到了應證。
我來這裡時,選擇了旅游的淡季。出門之時,特地在網上查詢了一下這裡靠近河邊的客棧房價。
標准間120元一間,一般的房間一晚上也只是幾十元錢。
可是到了實地後,找了好多家客棧,120元的房費早已上漲成了150元,而且絲毫不能打折。網絡上的信息與我出行的時間不超出半個月,房價卻飛漲了。
看來,再古樸的地方、再淳樸的人,終究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
清晨6點,我在睡夢中就被一陣狗吠驚醒了。只身起來,胡亂洗了一把臉,拎著相機就走出門外。
此刻天剛魚肚白,空氣是清新的。
偶爾傳來的狗叫和潺潺流水,更為這裡增添了一份有別於城市的寧靜。
大地在沉睡,古鎮在沉睡,一切都在沉睡之中。
這是我有始以來,在我去過的所有古鎮中,起來得最早的一次。
曾經一個喜愛攝影的哥們兒告訴過我,想要拍攝到古鎮最為清新寧靜的一面,除了起早,還得趕早。
我記住了他說的話。
比我早的,是這位當地人。為了生計,他早已磨好豆子,做好豆腐後,挑上古街上去叫賣了。
天漸漸明亮了起來。
那歡快,迸濺開來的水花在為這份寧靜注入生機的同時,也開始喚醒了古鎮上甜夢中的人們。
順著河邊用木板搭起的便道,我悄然無聲地慢步著。除了偶爾的快門聲外,沒有刻意去地打破這樣的寧靜。想來是都市裡的喧囂讓我對這樣的寧靜之美有了一種久違之感。乍來得到,還有些許地珍惜。
不自覺地遠離了河岸,來到了古樸的小街上。
兩旁完好的老建築,讓我感受到了這裡曾經的輝煌與繁榮。
人們對古鎮的喜愛,除了想挽留住日漸走遠的記憶,還有一點,就是古鎮上,原汁原味的各種小吃。
在四川眾多古鎮中,柳江古鎮美食不像其他古鎮的那樣的出名,但有的是自己的樸實,其中最具特色的美食當屬“九大碗”。“九大碗”是農村的一種筵席,其烹饪多用蒸、炖、燒的手段,農村又要討個吉利和豐盛,所以要用“九”個大碗來盛菜。
而獨具特色的各種魚類菜式、老臘肉、酒香蟲、筍子蟲、涼粉、蕨菜等特色生態菜也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好吃嘴們。
對我來說,我特別喜歡這裡的“豬油凍糕”,這種用上好糯米磨成粉,加上白糖、豬油,用苞谷(玉米)葉包裹好後,用強火蒸出來後,香味撲鼻,酸甜可口,讓人食過,久久不能忘懷。
想來這就是故鄉的味道。
這家店只專營四川小吃——涼粉。它的東西特別對游客的路子外,想來吸引人來的的另一原因,就是它的店招與牆上的文革標語。
小鎮上,溪水淙淙。這些從山上引流下來的水,是古鎮上人們生活中最為離不了的。
他們在洗衣時,用一塊木板擋住水流,渠道便就成了一個大的洗衣缸,清洗完後,取下木板,污水便向下游流去。自始至終,溝渠裡的水都很潔淨。
而洗菜做飯,則全是用的自來水。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只要有水,那這裡的一切都是鮮活的。
所以在柳江,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盈盈的河水和古街道上那清澈的溪流,這種流動,讓這個古鎮永遠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一江春水向東流”。永遠向前,絕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