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水下普查重要新發現——《瘗鶴銘》碑刻殘石考古打撈
日期:2016/12/14 21:40: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Fk9u5f'Q{0 時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之際,鎮江市緊緊抓住北部濱水區全面整治的大好時機,決定結合三普工作開展打撈“瘗鶴銘”碑刻殘石的文化行動。“瘗鶴銘”碑刻殘石普查考古打撈行動由鎮江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鎮江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鎮江市文化局、鎮江市水利局承辦。為做好這項盛事壯舉,焦山碑刻博物館、鎮江博物館組成了聯合考古隊,制訂了周密的實施方案,並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 [.D-jO LY00u2dt {e4y!FO0 焦山碑林是東南第一大碑林,其中典藏的《瘗鶴銘》自宋代以來倍受重視,堪與比肩者只有先秦大篆《石鼓文》,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焦山碑林的鎮林之寶,宋代黃庭堅譽之為“大字之祖”, 宋曹士冕則推崇為“書家冠冕”。它既是成熟的楷書,又可從中領會楷書發展過程中之篆、隸筆勢的遺蹤。該碑原刻於摩崖之上,後落入江中。因其在書法發展上的重要地位、諸多未解之謎以及與鎮江文化的歷史淵源,千百年來,文化界一直有打撈瘗鶴銘的情結。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兩次打撈,最著名的是清康熙盛世52年江寧知府陳鵬年的一次打撈,出水93字,其中11字不全。1997年11月鎮江博物館和焦山碑刻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焦山西麓江灘碑刻塌江地點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不僅發現了不少遺落在江灘的完整或殘石刻,更難得的是在T101③層中發現了一塊刻有“欠”、“無”的字石,經考證兩字為《瘗鶴銘》文中“余欲無言”中“欲”字的右半邊和“無”字,字石為《瘗鶴銘》石刻中缺失已久的腹膛石。
o }h'X"\+H0 99古建網6@O'jY.G8VJ%kz1O v此次打撈“瘗鶴銘”大型文化行動歷經半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打撈出水1000多塊山體落石,其中有三塊殘石上的四個字被初步認定為滑入江中的瘗鶴銘殘字。這四個字是“鶴”、“化”、“之遽”,分別刻在出水的587號、546號、977號石塊上,考古人員經過與前人考定著錄的瘗鶴銘銘文對照,發現內容相吻合,並且字形大小、文字式樣、筆畫形態都已經具備了東晉六朝由隸至楷的書寫特性,與瘗鶴銘書寫風格相一致,因此初步確定為瘗鶴銘的四個殘字。這一發現將《瘗鶴銘》千古之謎揭開了一角,並為進一步研究《瘗鶴銘》提供了重要佐證。此外,還發現了一批承載人類文化信息的實物標本,像殘損的瓷碗、陶罐、塔磚、石質財神像、蓮花座、鐵劍、銅錢等遺物,這些考古發現為了解焦山西麓水域的變遷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99古建網 n,V-P6Ch R)\TiB
伊尚錦時尚手冊-女性完全時尚手冊 http://www.eshangjin.com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