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網:清帝御覽碑刻現身濟南 刻有“龍飛”二字

中國網:清帝御覽碑刻現身濟南 刻有“龍飛”二字

日期:2016/12/14 21:41: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C+wZj#hp,{Y/u0  記者1日接到讀者電話,稱濟南大明湖南岸稼軒祠西側皖江公所一座大殿內,發現了兩塊嵌在牆內的石碑,內容是關於光緒年間修建李公祠的捐款碑。記者隨即前往采訪。99古建網k T+\B"Y}7^

99古建網PjogK]6`hkp

  “李公祠皖江公所捐資題名”碑99古建網;bG(deL-J"~9c C

99古建網g6nZ pt1R

  在濟南大明湖公園南岸的稼軒祠,也就是舊時李公祠東側,幾座古式建築正在緊張修葺,在最北側一座大殿內的東西山牆上各嵌有石碑,石碑由兩塊青石組成。經測量,兩塊碑刻大小一致,均長2米,高0.48米,內容是當時為修建李公祠及皖江公所有關捐款人的名單及捐銀數量。99古建網%S!]+T"bvm$}

yN6]#P\E ~X4c0  從內容上看,兩塊石碑是連在一起的,東側山牆上為第一塊,題頭寫著“李公祠皖江公所捐資題名”,接著便是當時捐資人的職位和姓名,第一位是“直隸總督部堂袁捐銀二千兩”,其後是“山東巡撫部××捐銀二千兩”,部字後面兩字已損毀。西面山牆上的石碑內容緊接東面的石碑,落款時間為“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谷旦”。看石碑上捐資人職務,都是當時山東和直隸(河北)兩省的官員,捐的最少的是山東各地縣令,各為五十兩銀子,“題名”中沒有普通商賈百姓。

R KQV;s8e4g;Z0 99古建網k5h3hqy8O,?+|

  據施工人員說,這兩塊石碑是幾個月前在清理牆壁時偶然發現的,把牆皮剝開後,石碑整個露了出來。現在周圍的牆皮已經抹好,下一步要對這兩塊石碑進行加固和裝飾,但不會有任何移動和改變。

8SGR6@#Xak0 99古建網7?6ZZaf2EP

  另外,在這間大殿房頂正中的主屋梁下側,貼有一長木條,上寫“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二品頂戴署理濟東泰武臨道潘延祖督造知府候補知縣周厚仁監修”,其中“延祖”、“厚仁”4字為紅色。由此字跡可知此處由“潘延祖督造”、“周厚仁監修”。當時潘延祖為二品頂戴,署理濟東泰武臨道;周厚仁為知府候補知縣。99古建網6{:m LS'g"x8eL

'u NFz@8f2O,X0  99古建網"n t,nT"A(}3`

99古建網0Y]!zTI8K

99古建網A`W`]/Y

99古建網RSW7Dly

刻有“龍飛”及“康熙御覽之寶”方印的碑刻。(崔健攝)99古建網tQ+@O/AKS9fG

~(MI)??YNg0  記者查資料得知,李鴻章死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而皖江公所捐款碑表明,捐款是在光緒二十九年,大明湖李公祠的建成是光緒三十年(1904)。從“捐資題名”碑上可以明確看出當年濟南修建李公祠的時間表。據介紹,當年李鴻章死後,清政府下令各地修建李公祠,主要是慈禧太後有懿旨。當時先後在李鴻章家鄉安徽和京、津、滬、寧、蘇、浙、冀、魯、豫等任職之處,共修建了10座李鴻章祠堂,濟南是“奉诏辦事”地方之一。而李鴻章是清朝漢族官員中唯一一個朝廷御批為其在全國和京師都建紀念祠堂的人。這也說明濟南修建的李公祠,並非是其生祠,不是民間傳說中的地方官員和商紳為拍李鴻章馬屁而修建的。而據相關報道,從目前來看,濟南李公祠是全國10座李公祠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_Yxr3|3y0 99古建網h BAfun~2n] a

  “晏公廟”石刻匾額99古建網%]G|N!Gp-[nSG

iT]#FMJ0  采訪時,正在施工的一位工人告訴記者,前不久他們還在這座大殿前院子的地下挖出一塊石碑,就放在旁邊的屋裡。這塊石碑長0.76米,高0.385米,上面刻有“晏公廟”3個大字。另外,題頭字跡為“光緒庚寅秋月”,落款為“閤街公立”。這塊石碑應該是“晏公廟”門楣上的匾額。查資料,“光緒庚寅秋月”是在1890年。

`4y+]/d'R_)J0

Cg uf.|c0  晏公廟早年在濟南也算有名,嚴薇青先生在其著作《濟南瑣話》中曾寫道:“原匯波橋南舊有晏公(水神)廟,廟建在高大的晏公台上,台下有券門,湖水流經券門再由匯波橋、匯波門北去……”也就是說此廟位於大明湖北岸匯波橋下的南豐祠,最早是祭祀水神晏戌子的晏公祠,該祠約建於明末,位置即今天的晏公台上。99古建網1?9A+Jhs[

99古建網$g$E)C&~6Ze[elK

  清道光九年(1829)歷城知縣湯世培捐資在晏公台東建堂三間,立曾鞏牌位供奉,是為曾公祠。至清光緒二十年(1894),經巡撫福順奏准,在晏公台西建大殿三楹,作為山東巡撫張矅的祠堂,俗稱張公祠。濟南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根據群眾的意願,將曾公祠、晏公廟、張公祠劃為一體,改為專門紀念曾鞏的南豐祠。

5E*eK)bE_9]U0 99古建網9{Z*vW]JRuX

  但這就帶來了疑問,晏公廟原在大明湖北岸,但這塊“晏公廟”匾額現在卻在南岸出土,看上去沒有道理。而此匾額流徙過程如何,則需要知道內情的人釋疑了。99古建網_ G/e%g'Z"}f2\6Lx

99古建網O v4Cs%koB

  記者查到,在2002年7月,大明湖公園管理處曾接受一位王姓男子捐贈的兩塊石碑,其中一塊上刻著“晏公廟”3字,長75厘米,高40厘米,在“晏公廟”3字右邊刻有“光緒庚寅秋月”。另一塊則為街碑,上寫“南北為晏公廟街,東西為貢院後街”。看此段記錄,與此次發現石碑的形狀基本一致,應就是兩塊石碑中的一塊,但為何又被埋在地下則不得而知。99古建網-ea5xx~ Wjm

99古建網dt"~$?%F

  “康熙御覽之寶”——“龍飛”書法碑刻

&C w!t.CiV@0 99古建網v!d:I u"OW7cn

  查看完兩種碑刻後,記者在大明湖南岸轉了一圈,希望能有新的發現。在遐園西側牆壁的外牆中間,記者發現在牆上嵌有一塊極為罕見的碑刻。這塊碑刻大約長80厘米,高50厘米,上面刻有兩個遒勁的大字“龍飛”,兩個字從右向左,刻畫有力,每個字的筆畫大約深有3厘米,顯得非常有力度。兩字中間上方還刻有一枚方形印章,上面字跡為“康熙御覽之寶”,字跡也十分清晰。這塊碑刻的另一特別之處,是其邊框刻有6條龍,上下邊框各有兩條,左右邊框各有一條。6條龍盤旋在祥雲之間,神態基本一樣,十分威武。但碑刻上除了上述字跡外,沒有名款、時間等字樣。

.@T~Uw [0

_.lPD]4a"R v0  據了解,這樣帶有清代皇帝“御覽”字樣的碑刻在濟南地區十分罕見,而這塊碑刻過去也沒見到有相關記載。記者查閱資料,“康熙御覽之寶”印章基本只見於清代皇宮所藏古代書畫作品和古籍善本上,其他地方很少用這方印章的,刻在石碑上更是沒有見到記載。這似乎也說明此碑刻應是當年康熙皇帝御賜雕刻的,但“龍飛”兩字是否康熙御筆或他人書寫再由康熙御賜則暫時無從知曉。而邊框上刻的龍紋,也顯示出其具有非常高的等級,不是一般碑刻所能享用的,因而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記者在現場看到,碑刻的前方現在是一片工地,而從牆上的印跡推斷,碑刻前面原來應建有房屋,房屋就是依靠在這面圍牆上所建,現在房屋被拆除才露了出來,所以以前沒人知道。不管這塊碑刻的來歷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塊珍貴的碑刻將為大明湖增添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99古建網 F yC%l5BH!g_.n

伊尚錦時尚手冊-女性完全時尚手冊 http://www.eshangjin.com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