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慈雲寺北宋初存世的繪畫較少 修復後使畫本再現瑰麗樣貌

慈雲寺北宋初存世的繪畫較少 修復後使畫本再現瑰麗樣貌

日期:2016/12/15 1:33: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據該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亞蓉介紹,由於文物年代久遠,木質佛像多已開裂、糟朽,泥塑文物與陶瓷類、青銅類造像也多為殘塊、缺損,紙、絹類文物不僅滿布蟲蛀空洞與污垢,更是因腐朽碎裂成眾多小塊、甚至嚴重粉化,繪畫、寫經攪結在一起,板結、黏連嚴重十分嚴重。

    在江西贛州市慈雲寺捨利塔天宮一次性發現的30余幅北宋初年絹本、紙本繪畫,經修復已重現光彩。日前,這批國內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規模北宋繪畫的青瓦修復工作在京經過專家評議,被一致認為達到了一流水准。國家文物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楊泓對修復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能把腐朽碎裂成眾多小塊、甚至嚴重粉化的這些繪畫修復到這樣的面貌,令人激動,這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這批文物是北宋民間繪畫史上的重要實物,是對中國藝術史的重要補充,具有珍貴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參與修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亞蓉介紹說,北宋初存世的繪畫較少,這次能夠一次性出土這麼多繪畫,實為不易。慈雲寺塔出土的紙本經卷,早已腐朽、板結,成卷的經紙與木質卷軸粘連嚴重,經過層層剝離,終將殘片一一拼對成卷,重修裝池。出土的紙本繪畫文物,大多質地酥脆、礦物質顏色脫落,蟲蛀黃斑與霉斑嚴重。首次采用桑蠶真絲網作輔助手段,使修復工作者能夠將殘損的畫意方便拼合復原,使畫本再現瑰麗樣貌。

    此次書畫修復拼對中首次采用桑蠶真絲網作輔助手段,經過揀選、清洗、拼對、加固、裝褙、局條、鑲料等工序,使得修復工作者精心將殘損的畫意方便拼合復原,使畫本再現瑰麗樣貌。這項凝聚著首都博物館、社科院考古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和贛州市博物館等單位修復人員大量心血的工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可,文物修復人員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與會專家建議,將此次修復過程中的記錄檔案及時整理匯總。同時為文物回到博物館後的保管和陳列做好妥善安排。

    贛州慈雲寺捨利塔位於江西贛州市老城區東南面,是現今贛州市保存下來的5座宋塔中時代最早、造型最完美的一座樓閣式磚塔。捨利塔所屬的慈雲寺是江西贛州市唐宋時期著名的佛教寺院。較完整的木雕造像13件,破碎的泥塑造像6件,斷成兩截的青白釉瓷觀音像1件、無頭銅佛像1件,共計37件,此外,尚有殘破的經文、紙絹彩畫碎片及各種另散構件400余件(片)。江西省組織了4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命名,共公布了8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40多個縣(市、區)。經過8年的努力,全省基本形成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體系。

    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宜賓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和宜賓市廣播電視台組織開展了歷時四個月的“青瓦古鎮、古街巷、古村落”大型尋訪活動精神。該縣積極開展電視尋訪及展播活動,經過認真仔細查找,挑選出了最具特色的老翁鎮、桃坪鄉古街、長寧縣老翁鎮的羅家大院上報了市尋訪活動組委會。

    桃坪鄉老街至少有200多年的歷史,整個街道的布局就像一頭伏著的“牛”。總長300米左右。頭朝南,尾向北,且頭高尾低。“牛”身彎曲呈弧形,弧頂在東面。不管是站在南面的“牛頭”處,還是站在北面的“牛尾”處,向北或向南眺望,整個街道都不能一覽無余。該縣老翁鎮古街群建於明清時期,老街長1公裡多,寬5米多。還有被稱為支街的水巷、火巷、叉巷、窄巷等10余個小巷與老街相連,最小的巷道空間只能容一人通行。而老街和叉巷等,路面都是用清一色的青石板鋪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