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蘇州“私”字頭文物古建多遇尴尬

蘇州“私”字頭文物古建多遇尴尬

日期:2016/12/15 1:21:2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東山雕花樓是國寶級文物建築,很少有人知道,在雕花大樓北側的施鵬弄2號還有一座建於清朝中期的德順堂,這座民居磚雕工藝極其精美,風格與雕花樓相近,被文物專家贊為小雕花樓。然而最近一次文物專家現場勘查的結果卻顯示,這座珍貴的文物建築因為年久失修隨時面臨倒塌的危險,而房子的主人卻無力承擔上百萬元的維修費用。專家告訴記者,目前蘇州很多字頭的文物建築面臨著相同的境遇。

小雕花樓主人無力承擔巨額維修費用

據東山鎮資深文化人士楊維忠介紹,德順堂建於清乾隆年間,精美的磚雕是其中最具有價值的部分。德順堂的門樓上有三層透雕,上層是梅、蘭、竹、松四方磚雕,非常細巧,在一般門樓上很少見的。下層磚雕鳳凰、蝙蝠、祥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樓板下四周及中間一共有13根扁作梁及樓板下閣梁,均雕有人物花卉圖案,古樸美觀,非常罕見。楊維忠告訴記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專家組在德順堂整整看了一天的磚雕畫,對每一幅都贊不絕口。

然而如此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德順堂,如今卻搖搖欲墜面臨倒塌的危險。前住樓外側門樓上本來也有很精美的磚雕,但是現在都損壞了。後住樓的西廂房因為長期沒有人住,房頂漏雨很嚴重,現在屋面已經有一部分坍塌了。如果還不及時維修的話,很快整座後住樓都會全部坍塌。楊維忠說,如果德順堂塌了,這些寶貴的磚雕都會受到嚴重損壞。

據了解,德順堂是一戶鄭姓人家的祖傳宅第,老房子裡面設備都很舊了,因為後住樓已經部分倒塌,現在房子的主人都住在前住樓。如果想按照文物維修的標准重新修復,沒有上百萬是不行的,普通老百姓肯定吃不消。文物專家介紹。

有了新東家的古宅有望升級為國寶

與德順堂相比,同樣位於東山鎮的瑞霭堂則幸運得多,因為遇到了一個新東家,這座同樣面臨倒塌危險的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不久將會進行一番徹底維修,吳中區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瑞霭堂按照文物修復的標准修好的話,將有機會申請升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瑞霭堂是一座規模不大的明代民間住宅,太平天國時期曾作為太平軍的馬廄,現存住樓和兩組磚雕門樓照壁,是明代磚雕精品。大廳部分已經倒了,現在成了一片小菜地,都種上了青菜,非常可惜。應該是文革時期被砸掉的。文管會的工作人員非常惋惜地告訴記者:即使是現存的部分,很多構件也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門樓上方的用料軟了已經開始下沉了,好多椽子都腐爛了,二樓的屋頂也出現了漏水和白蟻腐蝕的情況,對於木質建築來說是非常大的災難。但是因為維修費用過高,宅子的主人一直沒有進行維修保護,這座省文物保護單位變成了一座危房

瑞霭堂原來是席家祖傳私宅,2007年九十多歲的主人席永年病故後,宅子被賣給了蘇州一位生意人,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准備,近期宅子的新主人請來了相關文物保護單位的專家進行現場考察,即將對瑞霭堂進行全面整修:現在我還面臨一些困難,最主要的是資金問題,除此之外,對宅子維修復原必定會影響到旁邊的鄰居,另外修這個宅子和普通房子整修不一樣,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我們也是現學,這些都是我們民間維修文物建築的瓶頸。

不過現場進行考察的文保專家給他帶來了一些好消息,專家告訴記者,除了政府給予的維修獎勵之外,他們可以請專業人士設計並免費提供維修方案,同時還可以介紹具備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給宅子的主人,避免走彎路

東家告訴記者,當初買下這座宅子就是看中了它精美的磚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他准備了資金,又得到了專業人士的幫助,近期就會對瑞霭堂以文物維修的標准進行全面修復,希望以後既能為國家把這座文物建築保留下來,又能將這裡打造成一個極具藝術氣息的高級文化場所,給自己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

字頭古建民修官助模式期待改善

不是每座古民居都像瑞霭堂這樣幸運,吳中區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0710月吳中區實地文物調查工作全面啟動,並於200912月結束,在這次普查工作中新發現了39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但是截止到目前,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已經有3處屬於私產的文物點因為缺少相關維修保護而倒塌,而蘇州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物建築,就像德順堂一樣,如果不盡快找出一個保護模式,不久的將來或許它們很多都會倒塌。

據悉,目前對於產權屬於私人所有的文物建築的維修一般采用民修官助的方式進行,房產的主人出錢維修,政府給予適當獎勵。記者從吳中區文物部門了解到,我國文物法中對於獎勵的比例沒有統一的標准,吳中區是蘇州首個制定獎勵標准的區級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像瑞霭堂這樣文物價值特別高的建築,他們還將盡量為房產的主人多爭取一些獎勵,並在設計方案和施工中盡量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

但是對於大部分古民居的主人來說,30%的方案費用獎勵和10%的工程費用獎勵顯然只是杯水車薪,要想按照文物維修的標准修好一座古建築,少則百萬,多則上千萬,對於至今仍住在祖傳的舊宅子裡的普通人家來說,這是一個無底洞,大部分戶主都在等著房子塌掉,然後在原址重新蓋新房子。工作人員非常惋惜地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古民居的主人都希望找到一種更加可行的辦法留住這些珍貴的文物,一對老夫妻告訴記者,如果有企業家願意出資租下他們的老宅子並且花錢維修,他們會非常高興:要是這些老板想裝修之後做會所或者展覽廳,我們也可以住在這裡給他看看門打掃打掃房子,只要他們能出錢把房子保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