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寺院:用建築诠釋智慧 用土木傳承佛法
日期:2016/12/15 1:20: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致,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佛教傳入吐蕃社會之初,吐蕃社會並沒有從意識形態上加以接受,而是把它作為一種神秘的、神奇祥瑞的寶物供奉起來,類似於苯教神抵中瑞物的崇拜對象之一。這即是藏文獻中記載的拉脫脫日聶贊時期,雍布拉康宮殿天降佛教四寶,虔誠供奉的歷史故事。拉脫脫日聶贊贊普把天降四寶佛塔、經書等供在宮殿一隅的殿堂,經常焚香、淨水、供奉,這就是後來藏傳佛教寺建築發展之源。藏傳佛教建築從佛龛、佛堂衍變成寺廟建築,徹底從宮殿建築逐步脫離出來,是佛教在吐蕃社會的廣泛滲透和松贊干布等統治者大力扶持之後的事。西藏歷史上第一批佛教寺廟建築,是在吐蕃王室的資助下接二連三如雨後春筍般聳立雲天的。早期的寺廟建築都是由吐蕃統治者投資興建,發展到後來,才出現了佛教徒集資興建寺院。
經過1300多年風雨戰火洗禮而巍峨挺立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是西藏歷史上建造最早的寺廟建築,當初的目的是為了供奉諸佛菩薩造像,安請佛國世界的神靈,從而接受信徒們虔誠的頂禮和膜拜,寺廟主殿是整個建築的中心。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眾佛圍神靈,眾佛呈金字塔結構按其等級安請在主殿及其配殿中。模仿吸收印度與中國中原唐朝的建築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廟建築的主要特點之一。
大昭寺由赤尊公主主持修建,寺址為文成公主根據推算五行和陰陽選定。傳說,大昭寺寺址原為一處湖泊,名叫臥塘湖。文成公主經過推算五行和陰陽後認為,臥塘湖是巖魔女的心髒,寺廟應該建在此處,以便鎮壓巖魔女。於是,令山羊馱上填平整個湖泊,大昭寺也因此被稱作“山羊馱土建成的神奇寺廟。”
現存的大昭寺,歷經四次維修和擴建而成,其中中心佛殿的第一、二層建築為最早時期的建築遺跡,布局受到了印度僧房建築的明顯影響,與印度著名佛教寺院那爛托寺的僧房布局極為相似。這兩層建築平面布局略成方形,門西向,外側砌磚、石承重牆,內側為木構架,二者組合成內院式建築。其中,一層前壁正中為前凸的門庭,門庭中間開殿門,殿門內兩側沿前壁建有4座小殿。左、右、後壁前各建有一排5間小殿,中心佛殿的開間較大,尤其是後壁即東壁中心佛殿,面積與西壁門庭面積基本相同。四周小殿與中心方形天井之間為立柱支撐的回廊,為禮拜道,從而形成了東西與南北相互對稱、內含回廊和天井的方形建築模式。殿門、廊柱、門額、門楣裝飾華麗,均雕有佛傳故事、因緣故事、飛天、力士和雲紋等浮雕。廊柱的金剛橛造型十分獨特,柱身被劈成三段不同形制的斷面,其上裝飾浮雕,下段斷面為方形。中斷斷面為八角,每面上下緣皆分成兩格,其間雕飾花紋。而上段自下向上依次為方形、八角、圓形和方形層疊塊面。方形塊面中分別雕飾珍寶或花葉,八角塊面中雕飾花紋,圓形塊面中雕飾重層仰蓮。上層仰蓮上為扁長皿板與拱形托木,托木兩端雕飛天、動物或花草,正中雕人物。托木之上設枋、椽,其上建有出檐的木質臥獅108只,其中部分獅子造型類似於獅身人面像。每個臥獅浮雕在胸部都飾有一個鈴圈,其下懸垂有一面圓鏡。木質門框、廊柱的形制和浮雕的風格,與印度6世紀阿施陀石窟中流行的樣式和風格相似。
與大昭寺相距不遠的小昭寺是西藏歷史上建造的第一批寺廟建築之一。據文獻記載,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同大昭寺一樣,現存小昭寺歷經了四個時期的不同維修和擴建,但與大昭寺略微不同的是,小昭寺當時修建的原始面貌在歷代維修和擴建中已經難以窺見。盡管如此,藏文文獻仍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當時建築的珍貴面貌。據文獻記載,小昭寺的形狀為獅子的上颚骨,即U字型布局,門東向、即整座建築坐西朝東。當時,文成公主從中原內地唐朝召來了許多漢族木工和塑匠前來參加小昭寺的修建,並從內地運來了四根柱子。外牆為磚石結構,內部為木結構。砌完外牆,立畢柱子之後,在其上搭架梁椽,在房頂鋪蓋石板,四周支撐絲綢帷幕。由於小昭寺建築色彩斑斓,猶如中原內地的老虎身上的花紋一樣,因此被稱作漢虎小昭寺,又由於小昭寺為內地漢族工匠所建,又被稱之為漢族所建小昭寺。小昭寺建成之後,殿內供奉文成公主從唐朝迎請來的釋迦牟尼佛像。這尊釋迦牟尼佛像後來被迎請到了大昭寺,成為舉世矚目的覺臥佛像。
松贊干布時期還陸續修建了一系列寺廟,分別為“鎮邊寺”、“四再鎮寺”、“四鎮肢寺”和“九對治寺”等數十座寺廟,以鎮壓巖魔女的身體、四肢和方位神,實際上是抑制反對興佛的傳統苯教勢力。其中只有位於山南的昌珠寺和噶曲寺一直保存到了現在。與此同時,還在拉薩修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石窟寺廟扎拉路普石窟寺。佛教在同苯教文化的長期斗爭中,終於在公元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贊普時期逐步取得穩固的地位。其標志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供剃度僧人出家、學習和修行的寺院桑耶寺於公元763年在山南的桑耶地方建成,西藏的佛寺建築藝術也由寺廟建築走向了寺院建築。
寺院建築是由寺廟殿堂、僧捨、佛塔和各大札倉(學院)等附屬建築組成的大型綜合建築群。按形制,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主殿為中心修建的寺院、石窟寺和塔寺三種類型。桑耶寺即是以主殿為中心的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據載,桑耶寺是按佛教教義中的世界模型修建而成,中心主殿烏策大殿樓高三層,外觀融藏式、中原漢式和印度三種建築風格於一體,內部繪制壁畫,供奉佛國世界神靈。內部建築構架由早期的寺廟建築發展而來,代表佛國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大殿由中心佛殿、經堂、轉經道、內轉經道、側殿和殿外轉經道、回廊、外牆等建築單元組成。佛殿是整個建築的中心,為供奉以大日如來佛為首的諸佛菩薩的神聖之所。佛堂之前的經堂便於僧人學習、集會。轉經道的設置,便於隨時禮拜諸佛菩薩等佛國世界的神靈。大殿周圍取佛國世界四大洲八小洲布局模式,在東西南北四方建有四組建築和綠、黑、紅、白四座佛塔。寺院周圍環以圍牆,象征佛教世界中的鐵圍山。整座建築平面布局為象征佛教世界宇宙模式的壇城。各個建築單元布局錯落有致,在突出中心主殿的基礎上,強調主殿與四周附屬建築的區別與統一,四周附屬建築注重對稱和平衡,從而使所有的建築單元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建築。今天的桑耶寺建築,盡管經過薩迦派和熱振活佛時期的修復、擴建,但整個建築仍保持著初建時的基本風格。20世紀80年代以來,桑耶寺在政府的支持下又進行了一些修復,基本恢復了昔日的建築面貌,當時的建築布局和風格得到了完滿的體現。
桑耶寺建築的布局和模式,對後來西藏寺院的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位於阿裡地區札達縣的托林寺就充分繼承了桑耶寺建築的這一特點,托林寺是公元10世紀中葉始建的。該寺中的迦葉殿就是仿照桑耶寺修建而成的。迦葉殿坐西朝東,由內外兩圈組成。內圈建有五座佛殿,呈十字排列,十字中心為主殿。主殿代表須彌山,四周的四座佛殿代表四大洲。四座佛殿之外為回廊,即轉經道。外圈東向為門廳,南、西、北三面各建有三座佛殿,外圍四角同時建有二座佛殿和一座佛塔,分別代表四大洲八小洲。從而將龐大的桑耶寺建築的布局和思想成功的濃縮到了一幢建築之中,堪稱寺院建築中的典范。1999年,國家花巨資完成了對以迦莎殿為主的托林寺各個建築的大規模維修,初步使這座古老的建築恢復了昔日的輝煌。
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後弘期以來,西藏修建的絕大多數寺院,基本上采用了以主殿為中心來布局整個寺院的模式。在日喀則地區的薩迦北寺、薩迦南寺、夏魯寺、白居寺、扎什倫布寺,山南的扎塘寺、敏珠林寺和拉薩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三大寺等著名寺院中,都可以找到這一特點。在這些寺院建築中,主殿通常為措欽大殿(即集會大殿或大經堂)或烏策大殿。與早期的方形主殿相比,後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尤其是從13世紀開始,流行外移轉經道,增建經堂、後室、側室、門庭的做法,從而將措欽大殿發展成為長方形。到15世紀以後,還出現了在主殿左右擴建左右佛殿的形制。主殿隨著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日益壯大,僧人人數的增加,早期以供奉諸佛菩薩為主要目的的措欽大殿,逐步演變為僧人學習、集會和供奉請佛菩薩的重要修習場所。空間的處理在強調面積的同時,注意光影和建築結構之間的關系,通常在措欽大殿增加明亮的天窗和天井,以強化佛殿的光線效果,從而使佛殿出現了光影明暗的過渡層次,增加了佛殿的神秘效果。在建築外部的裝飾上,大面積以赭色和白色等單色裝飾色彩交替運用,增加了建築的莊重和肅穆感。從13世紀開始,在屋頂和外部裝飾中還大量吸收祖國內地建築的斗拱等木構件和歇山頂建築樣式,金頂上裝飾雙鹿、法輪、寶幢等構件,整座建築金光流溢,壯麗輝煌。扎倉、寺院管理機構、僧捨、佛塔和圍牆等建築以措欽大殿為中心向外擴展。由於大多數寺院都依山而建,因此各個建築錯落有致,從上到下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形成了一個協調、統一、氣勢雄偉的龐大建築群。
石窟寺也是西藏寺院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建築模式之一,但流行時間較短,而且區域也比較狹窄。西藏現存石窟寺僅有兩個地區,而且只集中在前弘期和後弘期初期這段時間內。位於拉薩布達拉宮西南藥王山東麓的扎拉路普石窟是最早的樣式。現存扎拉路普石窟木構建築已毀,惟有石窟尚存。石窟略呈長方形,窟門東向,窟內中後部建有一個四方形的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各開有一個佛龛和外圍環形一周的狹窄轉經道。窟外壁、即東、西、南、北四面均開龛,雕有松贊干布像和諸佛菩薩等造像。整個石窟的形制為周繞轉經道的中心柱石窟,中心柱每面開龛的做法與內地河西一代流行石窟的樣式極為相似,為典型的塔廟窟。阿裡地區是西藏現存石窟最多的地區,其中札達縣的東嘎石窟和皮央石窟比較具有代表性。東嘎和皮央石窯的木構建築已毀。窟頂采用的是覆斗式樣式,覆斗和四面覆坡建築和壁畫結合,形成巨大的壇城。石窟無中心柱,而是以中心佛龛來替代中心柱,其上供奉主尊,正面和兩側石壁開龛立泥塑佛像,石窟內雕塑較少,多繪壁畫,壁畫為各種壇城。這種石窟造型主要流行於後弘期早期。
塔寺建築是西藏寺院建築藝術中另外一只絢麗的奇葩。與西藏寺院建築中塔寺結合的布局不同之處是,在這種建築樣式中,佛塔不再是佛殿建築的附屬建築單元,而是整個寺院建築的中心。塔寺建築主要流行於14-15世紀西藏的後藏地區,著名的有日喀則地區的覺囊大塔、江塔、日吾且塔和江孜白居寺的吉祥多門塔,其中白居寺吉祥多門塔保存最為完整、也最有代表性。白居寺吉祥多門塔高13層,平面為壇城,建築從下到上依次由十三層石階、塔基、覆缽、塔瓶和十三天等建築單元組成。覆缽建築和塔瓶建築四周圍繞中木開有佛殿。覆缽建築共有五層,東西南北四周各開有一大二小五座佛殿,共二十座佛殿。其中,一、三層中心大殿開間巨大,殿頂一直延伸至二、四層,因此二、四層實際只有十六座佛殿。塔瓶東西南北四周各建有一座大殿,無側殿。全塔開殿門一百零八間,實辟佛殿七十六間,殿內雕塑和壁畫結合,金碧輝煌。同時在每層建築外建有石牆泥面欄桿和牆檐。整座佛塔外形由方形和圓形組成,方形建築為四面六角,造型奇特,從塔基到塔頂采取依次遞收的建築技術,下大上小,構思巧妙,融藝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堪稱中國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