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建築保護缺位致古鎮開發“千鎮一面”

建築保護缺位致古鎮開發“千鎮一面”

日期:2016/12/14 9:52: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年來,去古鎮旅游成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的休閒度假方式。但是,不少古鎮因過度開發,導致文化、建築保護缺位,特色不鮮明,讓游人覺得“千鎮一面”,同質化已開始制約古鎮發展。專家認為,古鎮游應淡化商業味,突出古韻,恢復古建築原有風貌和功用,保護和傳承當地獨有歷史文化,使之真正成為現代人體驗特定歷史風貌和民俗的文化之旅。

  古鎮游千篇一律青巖古鎮是2002年電影《尋槍》在全國公映後“火”起來的。很多游客到這裡尋訪電影中的古老建築。但是,如今的青巖古鎮已很難尋找到電影中的那份清幽、古樸與神秘。這座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集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於一體的明清古鎮,四條主干道兩旁擠滿了商鋪。來自上海的費小姐說:“全國古鎮都差不多。人太多,店鋪太鬧。”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專家周儉指出,很多古鎮旅游無非是拍照、參觀、購物、吃飯,千篇一律的感覺很嚴重。

  “商業化對古鎮造成侵蝕,使古鎮徒有其形,而無歷史文化之魂。”貴州省旅游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進源認為,“游客難以真正領略古鎮的歷史魅力和文化內涵。”

  讓古鎮建築文化“活起來”

  專家認為,應加大對古鎮建築文化的保護,在開發中突出其“古味”和文化特色,讓古鎮建築“活起來”。周儉說,在自然、人文景觀的規劃上,許多古鎮存在互相模仿、互相抄襲的問題。他認為,古建保護除了要恢復古建築原有風貌,還要恢復其原始用途,使建築形式和功能應用一致。

  曾主持過青巖古鎮修繕工作的貴州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研究員李多扶認為,目前全國古鎮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管理無序等問題。以青巖為例,本世紀初修繕的古建築至今未見維護痕跡,連木柱子上的油漆都還是“10年前的”。這位對青巖古鎮充滿感情的專家表示,目前青巖古鎮在開發中存在古建築形式和功能不一致的現象,影響了其文化原真性。他說,麗江古城“民建公助”的模式值得學習:當地政府通過注資方式,援助當地居民修建房屋,掌控總體民居建築特點和風格,並保護原有自然景觀、耕地不受侵占和破壞,“形成人文與自然統一而完整的古鎮景致”。

  古鎮發展不能光靠門票收入據了解,國內一些古鎮現已開始協調古鎮商業化和原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周莊遷走了古鎮區六成商店,避免過度商業開發消解古鎮的文化韻味;麗江將與古城風貌不協調的經營場所遷出古城,拆除現代磚混建築,重點保護原生態的納西族木樓,以突出古鎮特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說:“古鎮發展不能光靠門票收入,需要其他產業支持。”專家建議,要克服“千鎮一面”的同質化問題,古鎮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開發新模式,挖掘每個村鎮的獨特文化魅力,使游客真正感覺到“千年一夢”。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崔海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