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青時代的建築入選。該窯洞群由14孔窯洞組成,每孔窯洞的形制特征與尺寸完全相同。
琉璃瓦建造方法是:先用石頭砌成兩道石牆,並固定拱架,將木板均勻地鋪在拱架上,再把按1:2:3的比例的石灰、細沙、碎石混合而成的三合土抹在木板之上。
書院部分屋脊、瓦檐損毀嚴重,屋檐瓦片大面積脫落,屋頂因瓦片疏離或牆體裂縫而引發漏水、滲水,整體建築十分脆弱,隨時有倒塌的可能。某過道橫梁上,有粉筆標示“杉頭已斷”的字樣。定時定點的修補已成書院慣例。 主殿內懸掛的匾額、字畫等文物均被“搬空”,楊先生解釋,是“蘿崗區文化局轉移至別處暫存”。僅剩一塊塊石刻門牌。沿山而上,蔥郁的樹木間,文昌廟、金花廟的屋檐也清晰可見,不乏稀稀落落的老少游客足跡。 對古村落的保護不能單靠政府,要動員村民一起參加,在保護中開發利用。
對待古村落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中保護,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內涵,依據村落的特點編寫故事,對村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整理”,並且動員村民一起參與。並且可“打僑牌”。對於安堂村,他認為今後可考慮用石板路徑串聯起村內的歷史文化。 更重要的是在實施保護前要多聽取歷史、民俗等多方面專家的建議,多從古村落中提煉當地獨有的文化。 古村落裡多處故居被拆掉,甚至已有四五百年歷史的舊居也不復存在,靠著舊居拔地而起的是由鋼筋水泥紅磚壘砌的新房,與古樸的村落顯得格格不入。在一處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干活,房屋已經初步建成,現代建築格外顯眼。
一些民俗民居被拆掉,甚至成長了幾十年的樹木也被砍掉,讓人看了非常惋惜。村民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大,即使下了停工通知書也照樣施工。 大陽泉
琉璃瓦古村落搶救保護工程還被列入“陽泉市百項工程”之中。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陽泉村周邊已被開發出多個住宅小區,面對現代化生活,村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現實生活要求產生了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