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歷史建築“預先”保護值得各地效仿

歷史建築“預先”保護值得各地效仿

日期:2016/12/15 1:20: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針對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歷史古建築保護問題,廣州市副市長王東3日透露,廣州正在推動《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立法工作,其中包括擬建立預先保護制度,即對尚未確定為文物、歷史建築,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明確在一年的申報期間內,該建築不得損壞或者拆除。

  這於歷史建築的保護,實在是急迫的現實需要。於急功近利的時風之下,就算是文物,盡管有著文保法的“尚方寶劍”,也不知有多少已慘遭拆毀噩運。而因為沒有文物的“名頭”,一些歷史建築在城市建設中肆意被毀,更是普遍現象。顯然,於還未確定為文物的歷史建築的保護,目前或更緊迫,也更突出。

  其實,於不少歷史建築,也不過是缺個正式的文物身份而已。實際上,許多文物,在確定為“文物”之前,也並沒有“文物”的身份。由此,歷史建築被確定為文物,除了本身價值,還在於人們能夠認識這種價值,也正如此,文物保護單位,是一批批地確定和公布出來的,許多以前認為不夠文物級別的歷史建築,後來卻成為了保護單位。可以說,如果沒有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也就沒有後來的文物保護單位。

  一般來說,既然是歷史建築,其文物價值,往往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歷史建築,甚至更具保護價值。比如北京的雙興堂被稱為“北京最老的澡堂”,作為中國傳統洗浴文化代表,歷經百年滄桑,依然保留著原來的味道,而這本身就已讓雙興堂具有了文化遺產的價值。然而,就因為不屬於保護的范圍而面臨拆遷,時時處於朝不保夕之中。

  無疑,有著文化和歷史內涵的歷史建築,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記憶,也是寶貴的遺產。一旦拆除,就意味著一去不返。看來,於歷史建築,有沒有文物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認識其不可再生的價值。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文物和文化的價值,或會愈益體現出來。因此,即使在其沒有文物“身份”之前,也應取慎重的態度,首先要讓其留下來,否則,我們還會留下多少文物?

  不容諱言,於目前的現狀之下,如果沒有相應的地方立法,其保護將無法可依,於如今方興未艾的城市建設大潮,更將加速歷史建築的破壞和毀滅。因此,廣州市對歷史建築的“預先保護”立法,實際上也是“搶先”保護,體現出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文物保護意識,這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後人負責,尤其可貴,也值得各地效仿。

  針對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歷史古建築保護問題,廣州市副市長王東透露,廣州正在推動《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立法工作,其中包括擬建立預先保護制度(《新快報》)不容諱言,於目前的現狀之下,如果沒有相應的地方立法,古建保護將無法可依,如今方興未艾的城市建設大潮,更將加速歷史建築的毀壞。因此,廣州市對歷史建築的“預先保護”立法,實際上也是“搶先”保護,體現出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文物保護意識,既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後人的負責,顯然尤其可貴,也值得各地效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