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魏晉南北朝―北朝皇陵通鑒

魏晉南北朝―北朝皇陵通鑒

日期:2016/12/15 1:06: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為十六國統治時期。這些少數民族有的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有的剛剛進入奴隸制,帶有殘酷的掠奪性。他們入室中原,使中原社會經濟的發展遭到破壞,因此更沒有能力營建大規模的陵寢,多采用傳統的"替埋"辦法,不起墳。史載,後趙的石勒和其母都是采用這種葬制,沒有任何標記。因此這一時期的陵墓至今未被發現。

    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為了鞏固其政權,北魏統治者吸收漢族文化,實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為思想統治的武器,從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進程,使社會經濟又得到恢復和發展。陵寢的建制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化。北魏遷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帶,遷都洛陽後,陵域選擇在洛陽泸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園建制有以下特點:

一、逐漸恢復了秦漢以來的陵寢規制,一般建有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築祭殿,為 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園內增置佛寺、齋室,表明佛教的影響滲入到陵寢制中。陵園內增置佛寺、齋室,表明佛教的影響滲入到陵寢制中。

三、北魏遷都洛陽後,陵域布局規整,帶有鮮卑族族葬的遺風。泸河以西是北魏諸帝 陵域,泸河以東,為近支皇族墓葬區和嫔妃葬地,再往東排列是"九姓帝族","勳舊八姓"和內遷"余部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這一布局與漢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區別。

    北魏文明太後永固陵

    文明太後永固陵,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鎮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東臨采梁山, 北依長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側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永固陵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總長十七米多。連接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馮太後棺椁放置在後室。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置封門牆。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余萬塊。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余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宋武帝初寧陵

    初寧陵是宋武帝劉裕的陵墓,位於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的麒麟鋪。

    初寧陵是原有規模較大的陵園,內有寢殿和陵廟建築。據《宋書》記載:"自元嘉以來,每正月輿駕必谒初寧陵",但是現在陵園建築多毀於兵火,僅存陵前神道兩旁的天祿和麒麟石雕。天祿居東,已經殘缺不全,目嗔口張,昂首寬胸,五爪抓地,雙角已失,有須子和雙翼,翼呈鱗羽和長翎狀,卷曲如勾雲紋,極富裝飾意味。麒麟居西,四足已失。體態與天祿對稱,僅頭略向後仰,獨角尖已殘斷,雙翼的形狀與天祿相似。兩售石雕造型凝重、古樸,與漢代石雕刻風格有脈息相通的聯系。

    初寧陵多次被盜掘,陵冢已經被夷為平地。地宮布局,史無記載,尚待發掘。

    齊景帝修安陵

    齊景帝修安陵,位於今天的江蘇省丹陽縣城東北,鶴仙坳山崗南麓。崗上林木蒼郁,崗前是一片開闊的山坡地,景色秀麗。

    修安陵依山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兩側列置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和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異瑞獸,陵前列置二獸,寓意皇帝受命於天,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修安陵前的石獸與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樣,是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風格不同於西漢石雕的樸實與渾厚,而是注重形體美,刀法細膩,是名副其實的圓雕。從造型上看,盡管這些石獸是人們憑著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但是它作為一種獸類的形象是真是的。石獸整體和局部造型和諧,動勢富有節奏感,似在曠野面對蒼穹嘶吼、奔騰,充滿了藝術魅力,是南宋石雕藝術的珍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