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放射著歷史的燦爛光芒。
中國古建築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曾有過秦漢、盛唐、明清三次歷史發展高潮,經歷了數千年的歷練、實踐、發展,形成了一個包括思想、制度和物質遺存在內的科學體系。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年中國的GDP將達到20萬億元。外國人到中國來,一方面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一方面還是要看中國的歷史文化。長城一定要去看看,紫禁城一定要去看看,北京的胡同一定要去看看。中國古建築文化留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是歷史、是文化、是傳統、是自信、是驕傲。
2.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具有可吸收的豐富營養。
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有輝煌和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釋學、道學對中國古建築文化有著長期的和深刻的影響,並在中國古建築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形成了豐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古建築文化獨樹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我們有以廣西為代表的嶺南建築,以安徽為代表的徽派建築,以蘇州為代表的園林建築,以北京為代表的宮廷建築,還有蒙古族、藏族、壯族、回族等幾十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建築,她們共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古建築文化,其中的木結構體系、建築形式、建築裝飾、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國古建築文化豐富的營養元素,為今天中國城鄉建設的迅速發展,為城市規劃、住房建設、環境設計等提供著豐富的營養和有益的借鑒。
3.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需要全社會的珍愛保護。
中國古建築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我們是用了20幾年的時間完成了歐洲用了幾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建設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解決初期,北京的城市建成區50個平方公裡,現在已經發展到1000個平方公裡。高樓林立,幕牆閃爍,馬路寬闊,汽車飛弛,滿目皆新。建設成績令全世界為之仰目。但問題也來了,有些城市的歷史建築拆了很多、胡同少了,牌樓沒了,歷史街區“舊貌換新顏”了,古城風貌看不到了,古建築文化消失得很快。這裡面有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有對古建築文化的理解、認同和尊重問題,更有對古建築文化是不是給予了應有的繼承和保護措施的問題。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城市建設發展越快,古建築文化就越需要得到切實保護。
二、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髓
研究中國古建築文化,目的在於繼承和保護。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地,發展地視角,去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在今天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進程中,繼承和保護好中國古建築文化,重要的是發揚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神,充分挖掘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髓。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我覺得有四條需要我們認真挖掘和研究,並結合時代的要求發揚光大。
第一,因地制宜。
中國古建築依山伴水,就地取材,形式多樣。有依山建築,有平川建築。山區多石木結構,平原多磚木結構,南方林區有干欄式建築,東北地區有干打壘土房,黃土高原有窯洞建築。中國古建築所以有如此豐富多樣的形式和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各地不強求、不攀比,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築文化。
第二,以人為本。
中國古建築的結構形式、空間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講為人服務的。北方老百姓住四合院,以院子為中心,每個房間的門都是朝向院子的,每天一家人的生活是以院子為中心展開的,大槐樹下,莆萄滕下,弄兒漆上,家長裡短,談天說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南方居所是塘在院中,窗鏡借景,居所布置與自然環境相形相映,小橋流水,淘米洗衣,一切方便人的生活,一切從人的生活出發。封建社會宣揚封建禮儀,上下尊卑,有錢人家的房子是幾進院落之後才是上房。沒錢人家是長者住正房,小輩住廂房。紫禁城裡,最高的居中的房子,一定是皇上住的和用的。房子居中也好,最高的也好,還是在講為人服務,只是那時候把人分成了三類九等。建築是圍繞不同人的需要和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開的,以人為本是貫穿其中的。
第三,講求秩序。
中國古建築文化中講求秩序是一個特點。北京古城建築,中軸線是講求秩序的突出表現。從南面的永定門開始,經正陽門、天安門、紫禁城,到北面是安定門,一方面是皇權至上,一方面是皇恩浩蕩,表現了最基本的社會政治秩序。過去北京有燈市口、珠市口,菜市口;有缸瓦市、羊坊店、琉璃廠,這些市場是交易形成的也是社會經濟的需要,表現了社會經濟秩序。歷史上的北京有“東富西貴”之說,圍繞中軸線,有錢人住東城的多,坐官的人住西城的多。院子有大院也有小院,大院子分幾進院落,有正房、廂房之分,表現了社會和人的生活秩序。秩序是十分重要的,秩序是和諧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築秩序使社會秩序得到明確和固化。
第四,崇尚節簡。
如果用一個詞匯來形容古建築質的特征,簡樸這個詞可以給中國古建築,而豪華這個詞可以給歐洲建築。中國古建築是用土用磚做起來的,歐洲建築是用石材用金屬做起來的。我們一棟房子即使是宮殿往往用幾年十幾年時間就做起來,歐洲往往用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做起來。盧俘宮改建用了300多年時間才建好。建築裝飾,我們是在木頭上刻,歐洲建築是在石頭上刻。我們是水彩,歐洲是油畫。中國古建築的基本單元是院落,所謂大戶人家,不過是幾個院落在平面上聯系起來,加起來規模很大。如果講一棟建築,我們是上千平米,歐洲是上萬平米。江南的園林,是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在一個比較小的空間裡,平填了許多自然情趣,給人的美感仍然是自然的、清新的、簡樸的。但是,你看看法國的凡爾塞宮,你看看印度的妲姬陵(受歐洲影響的建築),你很難用自然的,清新的、簡樸的這些詞匯去描述她,她給你的感覺是豪華的、厚重的、富貴的。中國古建築文化崇尚節簡不僅對建築,對社會生活也是一種導向。
當我們研究中國古建築文化當中的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講求秩序、崇尚節簡等重要精神時,我們會發現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髓,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與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三、中國古建築文化精髓的繼承和弘揚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很快,這種發展是建立在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基礎上的,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面臨著來自能源、資源和環境越來越大的巨大壓力。如何使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繼承和保護好中國古建築文化,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對古建築和歷史建築,對新建築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政策措施,來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
第一,對遺存的古建築、古街區、古村鎮要切實加以保護,不可拆不可改不可動,要保護要修繕,而且要修舊如舊。不僅古建築本身要修繕好,而且要保護好當地的歷史文化氛圍,使古建築、古街區、古村鎮繼續放射出歷史的燦爛光芒,使我們能夠不忘中華民族歷史和先人,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文化。
第二,對新的建設,除了個別環境景觀需要有一點仿古建築的,新建築不要仿造古建築,不要克隆古建築,不要搞不倫不類的四不像的建築。二十幾層的高樓上面搞一個歇山式的大屋頂,再加個重檐,這不叫繼承,更不叫保護。這叫什麼?叫浪費。幾十萬平米的住宅小區,再砌一圈院牆,這不叫繼承,也不叫保護,這叫“封建”。
很顯然,中國古建築文化中的木結構形式、雕梁畫棟、城廓形式等已經很難適應今天城市建設的實際和發展需要。講繼承和保護好中國古建築文化,重要的是使中國古建築文化的思想精華在今天的城市建設中得以繼承和發場光大,我想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點。
1.繼承“以人為本”精神,就要營造宜居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是從第二次人類大分工以後出現的,世界上經過考證的城市已經超過5千多年歷史了。城市的功能是逐步增加的,最初只是商品交換的功能,以後有了軍事、政治、工業、貿易、金融等等,但伴隨城市發展始終的一個功能是什麼呢?是居住、是生活。我們給她一個時髦的詞叫人居。可以講城市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兩個,一個是經濟,一個是人居。這兩個基本功能應當是什麼關系?是經濟功能服務於人居功能,還是人居功能服務於經濟功能?經濟功能是第一位的,還是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中國古建築文化精神已經給了我們正確答案,就是“以人為本”。因為發展經濟不是目的,發展經濟是為了把旦糕做大,讓我們的膘包鼓起來,但這些都不是目的,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繼承和弘揚中國古建築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城市規劃指導思想上,要把滿足和服務於人的生活需要作為規劃的基本思想,把為人創造和諧的宜居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環境作為重要的任務,安排各項建設要從圍繞著為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需要出發,最終實現提高人的生活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切忌為了上項目,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而犧牲人居環境。
繼承和弘揚中國古建築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城市規劃功能定位時,要充分考慮人居功能的需要。發展經濟是當前工作的中心,這是正確的需要堅持的。但在城市的功能確定上,在城市的空間劃分上,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因為發展經濟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如果不適當的建設發生了,再拆就是一種浪費,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相背的。
2.繼承“因地制宜”精神,就要實現豐富多彩的城市風格。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問題。首先是堅持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國策,在堅持國策的基礎上要繼承因地制宜精神,因為有了因地制宜,才會創造不同的豐富多彩的城市形態。不能遇到水塘就要填平,也不能遇到坡度就一定要推平。城市有條河挺好,但不是一定要跨著河建設。20多年前浙江溪口鎮的建設基本都在江的一側,江的另一側完全是農田和山峰,一派自然田園風光。以後城市跨著江發展,自然景觀沒有了,看到的除了房子,還是房子。有很多城市靠山,但是就看中了山下的平原(耕地),幾年時間裡,幾十個平方公裡的擴展,就是不願意往山上發展。好像占了山地就是破壞生態,占了平原(耕地)就不是破壞生態。占什麼地方對生態都有影響,問題是要控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再一個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問題。中國古建築文化被劃分成眾多的區域建築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和風格,重要原因是因地制宜,不同區域的建築文化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結合當地的建築材料,按照當地的建築審美和生活習俗逐步發展起來的。建築形式和風格不攀比不強求,南方沒有攀比北方,北方沒有攀比南方,山區沒有攀比平原,平原沒有攀比山區,才可能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克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問題。要弘揚因地制宜,就要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不能填塘、不能挖樹、不能眼睛盯著平原(耕地)、不能沒有地方特色。
3.繼承“講求秩序”精神,就要構建科學有序的城市空間。
聽起來建築秩序是軟的,實際上是硬的。城市的功能區劃定了,你只能服從;區域的容積率確定了,你只能在一個被確定的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中生活;住宅小區在東面開個大門,你只能在院子的東面出行。所以建築秩序是個硬秩序。過去的舊秩序不能講了,但要圍繞以人為本,從人的需要和發展出發,構建科學有序的城市空間。第一,要有合理的城市規模,城市不能無限擴大,更不能盲目追求城市規模;第二,要有適當的城市密度,節約土地是必須堅持的,走集約發展的道路也是應該的,但城市中心區容積率要適當控制,不能不考慮人的需要,特別是人對生活空間的合理需要。城市發展是客觀的歷史進程,但一個城市要有合理的規模,城市規模過大,容積率過高,對經濟來講可能會有集約效益,但對生態來講,對適宜的人居環境來講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第三,要有嚴格的制度管理,現在城市裡狗養的越來越多,需要控制在規定的區域和規定的路段。本來小區的公共空間就已經很小了,狗在上面又跑又叫,老人孩子可能就沒有地方休閒了。北京市有相關條例規定,但需要嚴格執行和管理。
4.繼承“崇尚節簡”精神,就要倡導節約資源的簡樸風尚。
在城市建設中繼承節簡的精神,這是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這幾年,城市建設中的大廣場、大馬路之風有所收斂,但“移花接木”之風在一些城市仍未停步。種花種樹本來是挺好的事情,但有些城市一定要種名花名木,幾百年的大樹也敢從山裡挖起來,種到城市裡來。從南亞進口、從澳洲進口,一棵樹就要十幾萬元。看上去是追求自然,實際完全與自然、與簡樸背道而馳。這幾年,磁磚不貼了,火柴合也少了,本來是好事,但貪大求洋之風仍未完全剎住。“火柴合”平淡呆板,批評一段時間以後引起了社會共識。但現在又出現另一個傾向,貪大求洋,追求奇異。 “大海波浪”形的屋頂,“花開五瓣”的外立面,板凳、水立方、寶劍、飛牒等建築形式來了。為追求這樣的建築形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在維護和運營中間還需要更多的資源。城市中的磁磚是少了,但改貼石材了。上百米高的大樓也往上貼,而且是裡外都貼,投資增加了,資源浪費了,安全隱患增加了,萬一掉下來怎麼辦?太危險了。還有的不貼磁磚了,但改玻璃幕牆了。原來城市裡只有一個太陽光芒四射,現在城市裡到處有太陽的耀眼光芒。光污染不說,不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玻璃幕牆背後需要大量的能源做支撐,冬天要采暖,夏天要制冷,對能源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