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專家張十慶透露 千年保國寺大殿將大修

古建築專家張十慶透露 千年保國寺大殿將大修

日期:2016/12/15 1:20: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保國寺大殿,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結構建築。

“保國寺大殿應該修了!”昨天,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十慶在市圖書館“天一講堂”作了題為《保國寺大殿與古建築研究》的講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如是表示。

對保國寺的一次“全身檢查”

張十慶與保國寺的情緣,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我對保國寺大殿的接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6年,我還是學生,老師讓我來做古建築考察。這之後又陸陸續續來過許多次。”張十慶屈指一算:“應該二十次都不止了。”

但最重要的一次,“還是三年前。”這一次,專家們對保國寺大殿這個“千歲老人”做了一次全面的“核磁共振”。那麼,這個“全身檢查”細致到什麼程度?用張十慶的話說,那是:“我們爬到了梁架下,親手對每個構件都做了測繪。”

除了傳統手工測繪外,這次“還運用了激光三維掃描等高科技手段,以往如構件的具體空間尺寸、梁架跨度等,是很難用手測的,但通過激光三維掃描,我們取得了最基礎、最深入的基礎資料”。

“保國寺大殿到了該大修的時候了!”張十慶語重心長地表示,“由於受各種外力的影響,保國寺傾斜得厲害,有的室內拼合柱都已經散了,部分構件也出現腐朽蟲蛀現象。”

據張十慶透露,保國寺大殿第一輪修繕方案已經報國家文物局審批,“一旦獲批,保國寺大殿就應該能夠進入維修階段了。”

復原只是一種學術研究

事實上,上一次保國寺的“全身體檢”,專家們還關心著另一個問題:歷經千年,保國寺大殿從嬰兒一直成長到現在的“老人”,在這期間,它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對於古建築來說,修繕、替換其實是一個常態。”張十慶說,但是修繕、替換也必然帶來古建築純度的降低、形式的改變。“而這也是東方建築遺產留存下來必然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張十慶表示:“現在大家看到的保國寺大殿,其實疊加了多個朝代的古建築信息。因為以前的古代工匠可沒有現代的遺產保護的概念,壞了就換,甚至連其中的三間宋構建築也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停改變的。”

其實專家們也試圖去復原“嬰兒”時期的保國寺。張十慶如此解釋“古建築復原”這個名詞:“說白了,就是偵探工作,你要去看構件上所有的痕跡。因為木構建築只要改變它,就肯定會留下痕跡,你通過這些痕跡再去推測它的原形是什麼樣的。”

但是,張十慶也坦言,復原只是一種學術研究。“我們的修繕不會做復原,因為保國寺其實是一千年歷史的疊加,所有的歷史信息都是文物。就像一個人五十歲、六十歲以後,他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因此,保國寺現在的修繕復原都會嚴格按現狀的形式保存。”

江北靈山山腰,翠綠環抱之中,一座古寺已矗立千年。

今年,正是保國寺誕生1000周年。

1961年,保國寺和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等古跡一起跻身我國第一批國保單位。

一座宋代經典木構殿宇,在江南煙雨中,歷經千年尚能保存如此完好,保國寺身上蘊藏的秘密讓無數文保專家著迷。

今年下半年起,保國寺將邀請國內外古建築及文物保護專家解讀保國寺,並為這座古寺的保護把脈開方。

繼上世紀70年代大修後,保國寺在二十一世紀的首次大修方案也在制定中。

保國寺

保國寺座落在寧波市江北區靈山山腰,集漢代(骠騎井)、唐代(經幢)、宋代(大雄寶殿)、明代(迎熏樓)、清代(天王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民國(藏經樓)等各時期古建築群。其中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建築之一。

作為一座建制完整的寺院古建築群,保國寺歷代均有增修,現存格局主要是清代以後奠定。

相關新聞:

成龍向新加坡捐徽派古建築 老房子走出國門?

埃及千年神廟驚現"到此一游" 國人稱無地自容

古建築專家張十慶透露 千年保國寺大殿將大修

寧海崇寺巷公租房工地旁十幾戶居民家成危房


--------------------------------------------------------------------------------

 

三個古老的謎讓它矗立千年

一個周末的下午。

我們從靈山山腳上行,繞過重重山崗,直到半山腰周圍景觀豁然開朗,保國寺正在眼前。

站在大殿門前,陽光斜射到它斑駁的木門上,陣陣微風吹過,傳來“沙沙”聲,給這座神秘而安靜的古建築憑空添了幾分生氣。

和所有來訪者一樣,在被保國寺悠久的歷史和不可思議的建築藝術所打動的同時,跳進我們腦海的第一個疑問是:一般只可以保存60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為何能在潮濕、多雨、多蟲蛀的南方保存千年?

同行的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說,這與三個不解之謎有關。

●古寺藏深山之謎

《保國寺志》稱:“靈山僻處海隅,故名人罕至,山又不甚高廣,無大奇異。”

因為一直處於清靜的山岙,加上原來所處的位置幾乎沒有變動,保國寺大殿沒有受到周圍環境太多的干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跡罕至而又獨特的地理環境,是保國寺免於人為破壞、得以完整保存的客觀因素。

●無梁殿之謎

寧波民間,關於保國寺大殿一直有“無梁殿”之說,因為乍一眼看去,整個大殿是沒有梁的。不過,大殿在前槽天花板上,其實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镂空藻井。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從外表看起來像是沒有大梁,也讓鳥類沒有了築巢的空間。

更神奇的是,保國寺大殿沒有使用一枚釘子,而采用了中國傳統木構體系建築中獨有的斗拱榫卯技術。斗拱之間都有榫卯做法聯接,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不易發生斷裂。

●蟲不蛀、鳥不入之謎

保國寺大殿還有一個奇特現象——蟲難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梁上無灰塵。

對此的一種解釋是,大殿所用材料是名貴木材——黃桧木。黃桧木材細致堅實有較好的韌性恢復力,並且含有的特殊香味具有除蟲殺菌的功效。

還有一種解釋“空氣流通說”:除門窗之外,大殿的上層還有許多采光口和通風口,形成了一個別致的風道。這些風道在大殿上產生一種回旋氣流,不但使得梁上不容易積存灰塵,而且還可能產生了類似超聲波的聲波,使飛鳥不敢接近。

監控系統、白蟻誘殺系統

現代科技呵護古寺

無論是巧合,還是歷代工匠營建之功,保國寺大殿安然矗立到了1954年。這一年,這座古寺在深山中被發現。從此,呵護大殿歷千載而不倒,成了一代代文物保護者的重要課題。

“從搶救性保護向防護性保護的轉變,也是保國寺這麼多年摸索出來的一個文物保護理念的轉變。”徐學敏總結說。

●和火、電、台風作戰

保國寺大殿最怕什麼?

“怕火,怕電、怕台風天。”徐學敏告訴我們,木構的保國寺大殿其實很脆弱,特別需要謹慎科學的呵護。

站在大殿內,我們才發現,整個大殿內除了自然光,沒有任何人工照明。

為防止發生火災等意外,在保國寺大殿內基本避免用的,唯一出於展示需要裝了一條線路,用的也是地電。

2010年保國寺改造了專門的消防通道,從山腳到山頂,消防車只需兩分鐘;古寺周界和主要景點都安裝了監控攝像系統……

就這樣,年游客在40萬以上的保國寺做到了“零火災”。

而每到夏季台風天,也是保國寺上下神經最緊繃的時候。

徐學敏還記得,2005年台風“麥莎”來襲。風大雨急,大殿一些粗大的樹木都被放倒。唐代經幢在風雨中也岌岌可危。幸好,保國寺早就制定了突發天氣應急機制。工作人員頂著暴雨,在疾風中加固經幢、清理殘枝樹木……台風過後,保國寺安然無恙。

●白蟻誘殺系統殺死工蟻,餓死其同伙

建在南方山坳裡的保國寺,另一個死敵是橫行的白蟻。

白蟻是古建築的一大隱患。保國寺的建築多少都吃過白蟻的虧。最初,文保人員采用氯丹油劑等藥物防治,但無法清滅白蟻的蟻巢,治標不治本。

到2008年,保國寺啟動白蟻監控誘殺系統。這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和環保的白蟻防治技術之一。在地上或地下設立誘餌站,誘使工蟻吃下一種餌劑,造成它無法完成蛻皮,直至死亡,而其他依靠工蟻喂食的蟻後、兵蟻、幼蟻,也會因此餓死。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白蟻危害導致的保國寺古建築“骨質疏松症”有很大緩解。

●傾斜、沉降、溫濕度全監測

寧波文保所副所長徐炯明曾在保國寺工作10年。談起保國寺在文保方面的最大亮點,他脫口而出:“當然是動態監測。”

仔細觀察,我們在大殿的柱子上發現貼著小小的“標靶”和“鐵釘”。這些都是測試大殿傾斜、沉降、溫濕度等的自動感應監測點。

保國寺先後和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合作,聯合啟動大殿科技保護監測項目,至今投入資金超過百萬元。如今,對大殿材質、沉降、變形、環境等方面都實現了高科技動態監測。系統采集到的信息,為保國寺大殿及其他中國木構文物建築的保護、維修提供了依據。

大修方案仍在審議,專家強調要保留古意

在保國寺千年紀念的結點上,很多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出,延續保國寺旺盛的生命力至少再一個千年。而這個美好的願望顯然離不開對保國寺的修繕和維護。

●建國後歷次維修為保國寺延年續壽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郭黛姮教授,上世紀80年代曾多次考察保國寺。她在國內第一本研究保國寺的專業書籍《東來第一山》內,詳細記錄了保國寺在建國後的數次維修記錄:

——1956年維修大殿,柱子和額枋之間架上了木支撐加固。

——1963年修大殿,調換了一些斗栱等構件。

——1966年對保國寺大殿後圍牆進行維修。

——1975年維修大殿。這次維修徹底解除了歷代所加的“螞蟥攀”、“支撐柱”等各種附加構件,對全方位的部位構件位置進行校正。在這次維修中,寧波民間木工師傅用高超的傳統手法,解決了不少古建築維修中高難度的技術問題,也令人歎為觀止。

●1975年後加強日常監測再無大修

我們翻查資料發現,保國寺大殿的主要維修記錄都停留在1975年之前,近年卻少有提及,這又是為何?

“因為當時沒有大修的必要。”寧波文保所副所長徐炯明對保國寺大殿的情況非常了解。

徐炯明告訴我們,經過歷次維修,再加上日常的動態監測結果,可以證明保國寺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身子骨很硬朗,不需要大動。因此保國寺在近幾十年都沒有大修計劃。

徐學敏則向我們透露,其實對保國寺除大殿外的日常維護小修小補每年都是有的,不過對大殿的修繕卻非常謹慎,基本上日常還是以動態監測為主。

●2009年勘測證明大殿又要大修了

然而畢竟距離上次大修已幾十年,現在的保國寺狀況到底如何?

2009年,保國寺博物館和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聯手,開始了一項保國寺大殿的全方位勘察與研究課題。目前,經過3年多的專業勘測和研究,課題主要結論已成書——《寧波保國寺大殿——勘測分析與基礎研究》。

書中提及,保國寺大殿出現明顯整體北傾與扭轉現象,部分拼合柱出現外散和松動,多處梁柱榫卯連接處出現不同程度的拔榫,部分木柱根部出現腐朽現象。

而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張十慶,在上月來寧波舉行專題講座時也曾提出,保國寺是需要修了。

●方案完善,最重要是“保留原真性”

我們了解到,其實保國寺大修在1年多前就已經提上日程,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復,但最後的修繕方案卻始終沒有商定。

“哪那麼容易啊,福州華林寺當年計劃大修,結果都10年了還沒動工呢。”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古建築維修歷來是很復雜的一個過程,更何況是對保國寺這樣的國寶。

保國寺目前已經有了第一輪修繕方案,省裡的各方面專家正在審議。而保國寺博物館透露,今年下半年還將邀請國內頂級文保專家就維修方案進行研討。

大修方案最後如何制定還是未知數,不過專家們都提出,最重要的是保留保國寺的原真性。

“最擔心修出來的保國寺不再是那個保國寺,一眼看過去就沒有了古意。”我市知名文保專家楊古城先生就直言,維修一定要嚴格堅守古建築維修原則:不改變原貌,盡可能保留歷史的原真信息。

專家說法:技術上問題不大

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張十慶:

我們保古建築保什麼?歸根結底是保實物、保形質、保工藝。很多實物在歲月流逝中實際上是保不住的,但形質和工藝是保得住的。和日本等國家相比,技術手段上我們並不差,不過現在差很多基礎的研究。

不過我相信,對於保國寺大殿這樣一個重要建築,浙江有關部門會非常好地保護它,修好它。

寧波文保所副所長徐炯明:

我相信保國寺再存在一千年的現實難度並不大。以現在的技術來講,不論是對木結構的具體部件的替換還是還原,在工藝上、理念上都不是問題。而且以後的技術也只會越來越好,理念也只會越來越科學先進。

寧波知名文保專家楊古城:

盡管江南有濕度大、台風多等各種問題,不過我相信只要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以現在的文保水平,保國寺再存在千年不是什麼問題。

宋文明的珍貴遺存 對日本建築影響很大

保國寺自發現之日開始,就震驚國內外古建築界。許多文保專家驚呼,保國寺的價值不亞於故宮。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向我們談了他眼中保國寺最大價值所在:

●美國費正清博士稱“宋代是偉大的創造時代”。北宋建造的保國寺大殿正是這個偉大創造時代的產物。保國寺大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裝飾彩畫於一身,在我國古代木構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古代以木料為主要建材,能留存千年的建築鳳毛麟角。保留至今的元代以前古建,絕大多數都在山西。而在南方,得以留存千年的保國寺絕對是一個奇跡。

●北宋《營造法式》是官式建築做法的代表,也是構件定名的主要參考范本。保國寺大殿的建築年代比《營造法式》刊行早90多年,大殿的許多做法和規制成了這一官方參考范本的實物例證,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我市著名文保專家楊古城先生,多年來一直很關注古建築。他還曾多次到日本考察,與日本專家展開互動交流。

他介紹說,隋唐以後,中國古代建築就伴隨著佛教東渡朝鮮、日本而東傳。到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重源從中國福建等地引進了中國式建築,稱“大佛樣”。在此前後中國古建築對日本建築的影響達千年。

楊古城向記者推薦,有機會的話不妨去看看這些日式建築,或多或少都能發現保國寺元素。

保國寺大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裝飾彩畫於一身,在我國古代木構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