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不得不代代傳承的寶藏——古建屋頂形式
日期:2016/12/14 11:29: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古代屋頂大體分為以下幾種,它們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等級。
第一位:重檐庑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尊貴。
第二位:重檐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
第三位:單檐庑殿頂。重要的建築。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築。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民居。
第七位:卷棚頂。民間建築。
無等級:攢尖頂。亭台樓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屋頂吧!
庑殿頂:庑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俗稱“四大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懸山頂是兩面坡頂的一種,也是一般漢族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以外(又稱為挑山或出山)。懸山頂只用於漢族民間建築。規格上次於庑殿頂和歇山頂。不管是實物資料還是間接資料,凡是較重要的建築,都沒有用懸山頂的。
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漢族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中國漢族民間居住建築中。
攢尖頂,攢尖式屋頂,宋朝時稱“撮尖”、“斗尖”,清朝時稱“攢尖”,是古代漢族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日語稱寶形造。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在日本則常用於茶室。
盝頂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庑殿頂。盝頂梁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頂部是平頂的屋頂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例如明代故宮的欽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閣就是盝頂。
卷棚頂即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頂,是古代漢族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脊,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與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
扇面頂是一種非常別致的屋頂形式。顧名思義,它是像扇面形狀的屋頂形式。前後檐呈弧形,一般前短後長,兩山牆的牆線向內延伸可交與一點,即扇形的圓心。扇面頂的兩端可以做成歇山、懸山、也可以做卷棚形式。這種頂一般用於小型建築,使建築更加小巧可人。
有一些建築的平面和屋頂采用“卍”字形,取其萬事如意、萬壽無疆之意,非常吉利。圓明園的“萬方安和”就是采用萬字頂
盔頂是古代漢族建築的屋頂樣式之一,其特征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於屋頂正中,即寶頂。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盔頂多用於碑、亭等禮儀性建築。
勾連搭頂
“穹窿”本身指天空,也形容如天空般的中間高,四周下垂的樣子,同時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建築形式。穹窿頂就是穹窿式的屋頂,一般從外形來看為球形或多邊形的屋頂形式。如伊斯蘭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內頂部呈半圓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頂”。此外,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圓形的民居,也可以歸為穹窿頂建築一類。因此穹窿頂也稱作圓頂。
在我國的山西一帶,有一種用磚或土胚砌築的半圓形的拱形房屋,或是兩間,或是三間,或是數間相連,外形圓潤優美而又給人完整與統一感。這種拱形形式就是“圓卷頂”,也可以直接叫做“拱頂”
“平頂”簡單來說,就是建築物的頂部是平的。這種“平”既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間頂部略有突起
單坡頂
屋頂表面不用瓦覆蓋,僅憑灰背密實的面層防雨防漏。大多用於平頂或囤頂建築,但也可以用在起脊建築上。不過,在起脊建築上使用灰頂,大多只是局部使用。
接下來我們看幾種組合式的屋頂形式
十字歇山頂
卷棚懸山頂
棋盤心屋面頂
勾連搭灰背頂
錄頂灰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