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5 1:20: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蘇州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938個,由於非遺傳承後繼乏人等問題,其中許多項目面臨著傳承鏈條斷裂的威脅。為此,《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被列為今年市人大立法計劃項目。昨天,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六次會議,聽取關於《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的說明及審查意見報告,並對《條例》草案進行審議。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國玲出席會議。
該《條例》草案共26條,根據蘇州的實際情況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嚴格保護、分級保護、分類保護。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昆曲、古琴藝術、端午習俗、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缂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等項目,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要求,實行嚴格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行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名錄保護制度,分級保護。對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按照各級專項保護規劃要求,實行重點保護。
此外,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和現狀,將采取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區域性整體保護等方法實行分類保護,並且對列入瀕臨消失的非遺名錄項目的學藝者給予適當扶持。
據了解,目前我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6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29項、省級名錄項目79項、市級名錄項目118項。我市早在2004年就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政府規章《蘇州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辦法》,2006年制定了地方性法規《蘇州市昆曲保護條例》,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合性地方法規的缺失,現有政府規章及專項法規已不能適應非遺保護工作的實際需求。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僅規范到國家與省級,為我市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面留下立法空間。此外,據統計,我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已達65歲,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更已超過70歲。如果不及時進行科學保護和有效傳承,我市的許多非遺項目將面臨傳承鏈條斷裂、人亡藝絕的危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安排,《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被列為我市今年的立法計劃項目,委托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起草。工作組在聽取了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專家、法律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和建議,並書面征求市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意見,經過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條例》草案送審稿報送市政府。3月23日《條例》草案通過蘇州市政府第11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報送市人大常委會。
昨天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還聽取並審議了關於“加快城市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及關於“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代表議案處理意見的報告。會議決定將這兩項代表議案交市政府組織實施。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將在議案交辦之日起的六個月內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實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