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橫城村讓古建築群有顏值又有內涵
日期:2016/12/14 11:40: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起人文兩朝義塾,繩祖武百世雲礽。”近日,記者在東陽南市街道橫城村看到,橫城義塾紀念館大門口立起了一塊東陽市文物保護點石碑,碑上刻著“橫城蔣氏宗祠”;以“孝”、“勤”為主題的兩幅牆繪覆蓋了宗祠的整個立面,平添古樸與莊重。緊靠蔣氏宗祠的“九間頭”和蔣氏別廟,也修繕一新。
蔣氏別廟與蔣氏宗祠僅一弄之隔,雖不及宗祠之宏偉,但也為三進三楹的院落,其建築結構之精巧毫不遜色。據資料記載,該村“趙宋年間即立廟,妥其先靈”,可見該村祠堂建築歷史之悠久。
蔣氏別廟不僅是當時百姓祭祀祖先的場所,還開設過蒙學,曾由儒者蔣德祥執教。據89歲的村民蔣模壽說,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東陽中學曾移到此地上課;“文革”時期,這裡開辦橫城小學,10多個村的兒童在此就讀。後來,這裡還建過紅糖廠、蜜棗廠和家具廠等。然而,在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中,蔣氏別廟“積勞成疾”,加之長年失修,滿目瘡痍,蒿草叢生,以至於後進屋頂出現大面積坍塌,整個祠堂的柱子嚴重傾斜,梁桁霉變,岌岌可危。
為拯救非遺,弘揚傳統文化,今年,該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頭戲,啟動了重修蔣氏別廟工程,征集村上能工巧匠,整椽換桁修梁。原先10根方石柱已向西傾斜15厘米,74歲的蔣德鑫買了簡易器械,用土法將柱子校正。為了彰顯古韻之風,整修了20多個馬頭牆,在檐口還用上鳳冠瓦,大門門檻用上古典紅木,門樓的板壁用杉木,配以人物、花卉雕板。“文革”“破四舊”,該祠堂牛腿、雀替等雕刻中的許多人物被砍頭、斬臂,此次修繕中,逐一加以復原。整座祠堂的內裡都進行了漆飾,並將掛上“兩朝義學”等4塊匾額和10多副楹聯。同時,該村的古廳“九間頭”也進行了大手筆修葺。“九間頭”緊靠蔣氏宗祠,是100多年前,重建蔣氏宗祠時利用拆下的二手木料建造的,主要用於修纂家譜和安放靈牌等。後來,大多松木柱子、桁料被白蟻吃空,成了危房。今年5月27日“九間頭”動工修葺,為加固和美化,新增了4只牛腿,並全面清洗、漆飾。
最近,該村對蔣氏宗祠的四周外牆進行了修補和粉刷漂白,並施以“孝德”系列牆繪壁畫,與兩朝義塾紀念館所展示的內容相輔相成。據資料,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該村洗馬塘人蔣沐,於住宅後建屋40楹,齋捨12幢,開創義塾,並割田租一萬充義塾經費。元惠宗初年,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曾來此求學。明朝開國元勳劉基,亦為該義塾題了“兩朝義學”的匾額。相傳“南戲之祖”高則誠也曾在此草創《琵琶記》。
如今,以蔣氏宗祠為核心的古建築群卓然獨立,風景獨好。宗祠前,半畝方塘一鑒開,昔日“瑞瓜並蒂”、“綿瓞連枝”的草塘,碧波蕩漾,錦鱗游泳,四周雕欄石柱蔚為壯觀。早年蔣氏別廟旁被拆除的城牆,重新疊砌,垛口次第;入口處,森森樟柏,夾道而峙。
據了解,這“三件套”古建築群修繕後,為的是創建村文化禮堂,成為村民留住鄉愁的心靈棲息地。近日,“義塾”和“非遺”展區已經在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參觀。來源:金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