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舟山能否保住百年“東洋樓”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

舟山能否保住百年“東洋樓”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

日期:2016/12/14 21:29: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舟山群島新區,開發方興未艾,綿延五六十公裡長的城區主干道兩側,高樓鱗次栉比,不乏CBD、綜合體。就在普陀勾山浦西綜合體樓宇側面,一片寬敞的農田中央,挨河一方,矗立著一座二層別墅。

  據知情者言,這樓建於1906年,當地人稱其為東洋樓。主人李拙子,出生舟山本島,但其一生頗為傳奇,他集學者、商人、慈善家於一身,早年留學日本,有一位日本妻子;他曾追隨孫中山一起參加同盟會,拒絕參與袁世凱政府內閣。在抗日期間,他曾充當舟山辛德勒般的角色,從日本人的搶口下救下一批父老鄉親。

  然而,記者實地踏訪發現發現,已成為普陀文物保護點的百年“東洋樓”如今卻岌岌可危,牽動著當地許多有識之士的心緒。現任舟山市文聯《海中洲》雜志主編黃立宇,前幾年在擔任舟山市政協委員時就提交建議,他認為,李拙子的慈善事跡、社會公德,值得全社會倡導,他建議恢復“東洋樓”及周邊原貌,打造舟山文化景點,達到文物保護與文化產業建設相結合之目的,並希望能修葺李拙子另外兩三處風雨飄搖的舊居。

  “作為一物質文化遺產,‘東洋樓’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原舟山市文廣局副局長徐榮木表示,可把它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先保護好,再挖掘研究相關人文歷史資源。

  李拙子堂弟的外曾孫——原浙江省政協海外特邀委員姚海濤博士,於2010年8月來故鄉舟山尋根,在參觀了先輩李拙子故居後說:“希望著力保護好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成立一個基金會,募集資金修繕一下東洋屋,作為紀念館,比如在正廳可以豎一個雕塑,兩邊陳列些舊照片。剩余資金還可作為慈善基金,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

  近10年來,在舟山,無論是文博部門還是新聞媒體,對此多次呼吁,但這幢百年建築還是險遭拆遷。因多次有開發商看中這片土地或想將其征用,當地有識之士擔心其有朝一日會毀於推土機下。

  走進百年“東洋樓”

  11月17日上午,記者與當地收藏達人傅方達老人一起,冒著綿綿冬雨探尋李拙子的足跡。這已是記者第二次踏入這片田野,半個多月前,由於租住該房的主人外出,無法進入“東洋樓”。

  這是一幢糅合了日本和晚清風格的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庑殿頂,磚石結構,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在一批綠色植物的映襯下,百年老樓卻也煥發出一股生機。

  進入屋內,正中一間牆壁還寫著“向烈士致敬”字樣。傅方達老人告訴記者,舟山解放以後,這樓先後被用於民兵訓練隊駐扎地、農技站站點、烈士陳列室,前幾年,該房本來要被房地產開發商拆遷,所以原先的烈士陳列室就搬到別處,最終,在當地文化界人士的呼吁下,才保留下來。

  裡面沒有像樣的物件,更談不上裝飾,有的窗戶沒有玻璃,框已腐朽,任憑日曬雨淋,空殼房內有幾間還堆放著一些雜物。門前一塊石碑上镌刻的“普陀文物保護點”字樣也依稀難辨。

  李拙子本名李哲誠,1871出生於舟山普陀勾山黃雉村,父李肅銘曾授內閣中書銜,封通奉大夫;弟哲浚於民國5年任吉林省財政廳長。他天資聰明,8歲就讀私塾,民國初又留學東瀛,先後在東京早稻田大學就讀法學、日本帝國大學學醫(一說東京政法學院習法律)。三年後回滬上經商。盡管其經商歷程現鮮為人知,但上世紀初他回歸家鄉後,能置千畝良田,足見其經商之成功。

  “建這幢‘東洋樓’,那是他攜妻子松本英子歸來後的事情。”對李拙子頗有研究的傅老先生告訴記者。在日本留學時,有一次李拙子生病,作為同學的松本英子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料,兩人逐產生感情並結為連理,後李拙子回國,松本英子相隨而來。

  回到家鄉後,李拙子夫婦先在堂兄家住了一段時間,待“東洋樓”造好搬進,由於語言不通等因素,入駐樓內的松本英子平時很少外出。

  在黃雉村曙光路207號,記者看到李拙子堂兄家的老房子,前後有10余間房,內有四合院,由於年久失修,租借於人,老房子已顯得陳舊破落。

  建校修碼頭治疫病

  在舟山本島勾山、平陽浦、浦西一帶,說起大老板李拙子,稍微上年紀的人幾乎無人不曉。

  平陽浦夏新村村民李建林今年101歲,看上去似乎才七八十歲,他回憶道,現在平陽浦的一些橋、石板路不少都是李拙子出資捐助的,當時還造碼頭。記者從一份復印的民國22年8月27日《定海舟報》看到,平陽浦碼頭落成時,該報專門進行報道,報道說,盡管因為李拙子時常捐款,導致家道漸衰,但看到當地無碼頭至小船翻側溺死農民3人,逐依然出資3500元用於建築碼頭,歷時5月終於落成,當地百姓無不交口稱贊。當日該報一版還刊發署名舟子的社評,給予高度褒揚。

  在勾山黃雉村李家塘路旁的一口大池塘邊,傅老先生告訴記者,這塘也是李拙子當年捐資挖掘。與塘邊正洗芹菜的幾位村民交談,他們都說知道大老板李拙子是個慈善家。

  拐過池塘,不遠處就是如今的勾山小學。94年前,這裡矗起兩排平房校捨,那是李拙子捐資4500元所建,名為“延武小學”,占地約10畝。

  延武是李拙子兒子的名字,1921年,李拙子的兒子李延武曾赴日本求學,後來抑郁而死。延武小學一辦就辦了30多年,後期,李拙子財力日薄,但他寧可自己過著清貧生活,也讓學校照常運轉。

  據《定海舟報》報道,1933年夏,舟山勾山一帶疫病流行,李拙子不顧自身安危,出資開辦義診室搶救,同時,動用英子在日本的人脈寄回大量藥品,廣濟百姓,有效控制疫病蔓延。其時寧波多地染疫者前來求助,他也慷慨施救。

  舟山版辛德勒

  “那年剛好是正月裡,我正在田裡澆麥,忽然聽到附近路上槍聲響起,原來是路過的日本兵被游擊隊伏擊。” 百歲老人李建林講起抗戰期間一些親眼目睹的場景,仿佛歷歷在目。

  “當時這一帶被日本人燒掉200多間房屋,”李建林憤憤地說,“燒殺搶掠,這對日本侵略者來說是家常便飯。”

  1944年 2月11日早上,一隊遭游擊隊伏擊的侵華日軍,為實施報復,開著三輛大卡車進入勾山板橋頭,在燒掉部分民房後,他們把100多村民羁押於板橋頭畔,進行拷打詢問,讓他們交代游擊隊員的下落。見村民們都很堅強,他們先拉出4個村民槍殺。並聲稱如還不交代,將把他們全部槍殺。

  就在這關鍵時刻,李拙子出現了。他走到板橋頭,用日語大聲呵斥日軍,並向日本人保證:“這些人都是老百姓,我都認識他們,沒有你們要找的游擊隊員,你們不能傷害他們!”

  日軍軍官見李拙子手持洋拐杖、氣宇不凡、裝束西化,日語又流利,便打探他有何來頭。來到“東洋樓”,日軍軍官一番張望,居然驚恐下跪。一場屠殺就此化解,100多位村民幸免於難。

  據專家分析,這是因為日本人看到了“東洋樓”門框上方菊花徽標——代表著日本皇室的徽標,才如此恭敬。當地很多還健在的老人當年都見到過“東洋樓”上的花狀徽標,也有很多人多次看到過日軍跪在“東洋樓”前。可惜風吹雨打,現在的“東洋樓”門框上僅能看到模糊痕跡。

  也是在那一年,李拙子離開人世。據老人們回憶,由於長期捐助慈善,他走時,家裡幾無財產,困難時,他以薯為食。

  《拙言》奇書顯風骨

  李拙子不但以樂善好施、開啟民智等踐行昭示後人,還留下一本近7萬字的《拙言》奇書。該書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浙江大學圖書館有收藏,2006年由浙江大學出版英文版,並列入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

  “這是上世紀“五四”運動以來,難得一見的中國筆記體小說集。也是近代普陀區乃至舟山市籍作家最主要的作品之一。”舟山文化專家孫和軍介紹,該筆記小說采用文言和白話相結合,篇幅短小,通過對社會上流傳的人物、動物的逸聞轶事、鬼神怪異故事等,進行真實的描寫和記敘,曲折反映了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愛憎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

  這是李拙子從49歲到51歲寫就的二百多篇筆記的集納,孫和軍認為,這需要我們以崇敬的心情和瞻仰的眼光去認真賞讀。

  歲月荏苒,芳華搖落。作為海島人民念叨的慈善家李拙子,雖作古已70余年,但舟山一些文化界人士強烈呼吁,希望政府能重視並保護位於普陀勾山黃雉村的百年建築——李拙子“東洋樓”,並把它開辟成一處弘揚社會公德、促進中日交流的園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