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消防設施先天不足 旅游開發只注重經濟利益

古建築消防設施先天不足 旅游開發只注重經濟利益

日期:2016/12/15 1:20: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容納著歷史記憶、文化傳承的古建築,是人類的珍貴寶物,卻在大火面前顯得極其脆弱。古建築的防火滅火到底難在哪裡?該如何加強古建築的防火能力建設?又該如何減少古建築在火災中的損失?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多個省市的消防部門負責人。

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房子,更是文化

1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了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的242棟房屋,355戶居民受災。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布老屋”、兩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部分傳統民居毀於一旦。幸運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心鎮公堂以及迪慶州博物館幸免於難。

事後,有關部門查明火災原因是一客棧經營者使用電取暖器不當,入睡前未關閉電源,引燃可燃物引發火災。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近9000萬元,而造成的文化遺產損毀則無法估量。

還沒等獨克宗古城的灰燼冷卻,兩周後,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族大寨發生火災,148棟房屋被燒毀,千余人受災。寨子裡的蘆笙場已被夷為廢墟,被列為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鎮遠報京“三月三”今年將無法舉辦。

火患猛於虎,對於古建築、古村寨而言更是如此。幾乎每年都能聽到古建築、古村寨發生火災的消息,僅2013年經媒體報道的就有數十起:11月,有亞洲第一之稱的重慶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發生火災,這座造型別致、大眾矚目的廊橋被燒毀;10月,中國第一古商城——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古商城的曾國藩兵服廠旁一棟古窨子屋民居發生火災,所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沒有受到影響;8月,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寨牙鄉江口村一團寨發生火災,造成58戶、248名村民房屋被燒毀;3月,雲南麗江古城光義街現文巷突發火災,燒毀民房107間……

頻發的火情,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損失,更重要的是,燒掉了歷史文化的傳承。發生火災的古建築、古村寨往往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除了其本身的歷史價值外,其內部陳列的各種古代雕塑、壁畫、文物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有的古建築是某一地區、某一時代文化發展的標志,代表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傳承,甚至是當地的精神象征。一把大火過後,珍貴文物化為烏有,歷史傳承也因古建築的焚毀、古村寨空間格局的改變而受到嚴重破壞。

毫不誇張地說,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房子,更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

旅游開發也要考慮消防需要

火災是古建築最大的天敵。但為什麼近年來古建築、古村寨發生的火情卻呈現增多趨勢?

“這與古建築‘先天不足’有關。” 貴州省公安消防總隊總隊長羅燦說,絕大多數古建築為木質結構,極易燃燒。而且,我國的古建築大多分布在遠離城鎮的高山、深谷之中,院落層層疊疊、通路曲折逶迤,廊道相接、建築相連,建築群內缺少防火分隔,因此極易造成“一損俱損”的局面。

此外,很多古建築群缺少消防組織,沒有固定的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一些古建築由於建在高山上,缺乏消防水源。再加上古建築周圍的道路大多狹窄,有的還設有門檻、台階,消防車根本無法通行。“古建築火燒得快,消防車來得慢,甚至進不來,有的來了因為沒水也救不了,這就導致古建築群、古村寨發生火災時,往往‘火燒連營’,救無可救。”羅燦說。

此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火情頻發的重要原因。“古建築、古村寨的電源線路設計往往跟不上老百姓生活的發展,線路設計不科學,私拉亂接狀況嚴重,且設計負載都較小,很容易因超負荷和電源線路故障而引發火災。”山西省平遙縣消防大隊大隊長張鵬宇說。

“旅游開發對古建築群消防安全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雲南省公安消防總隊總隊長田國勇說,“有些古城在開發時很少考慮消防安全布局,商業店鋪隨便搭建,消防車通道、消防水源、室內外消防設施等缺乏通盤考慮。看看有些古城商鋪密密麻麻、道路水洩不通、游人摩肩接踵的場景,看起來很熱鬧,但實際已經埋下了先天的火災隱患。”

預防火災,要從硬件軟件兩方面加強

雲南獨克宗古城火災發生後,國家文物局立即下發《關於加強文物消防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將古城、古鎮和古村落作為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安部消防局也開展了消防安全“清剿火患”戰役行動,全面摸排古建築存在的火災隱患。

政府部門出台的應急措施雖然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顯然不是治本之策。面對古建築、古村寨的“火之殇”,還是應該從硬件、軟件方面下功夫、想辦法。

“古城古寨火災隱患受先天條件的制約,無法徹底整治,多數只能采取一些補救措施。”山西省公安消防總隊防火部宣傳處處長段勇說,像一些古城街道狹窄,消防車無法進入的情況就很難改造,大部分古建築木質結構的易燃性也無法改變,只能在細節上下功夫,比如設置充足的消防蓄水池和消防泵、水帶、水槍等,為第一時間撲救初起火災打下基礎。

在山西省平遙古城,不僅在古城內設立了一支公安現役消防中隊,專門對古城進行保護,而且還配備了個人防護裝備、手抬機動泵、機動鏈鋸等作戰器材,以及水囊、手抬機動泵、移動消防水炮、16米高噴消防車、山地越野細水霧消防車等專業消防器材裝備。“這大大提高了消防戰士的作戰能力,為古城火災撲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鵬宇說。

“我們分析火災起因時發現,古建築火災大多不是結構起火,而是內部物件燃燒,往往是一個煙頭導致了一場大火。因此,建立有效的報警系統,保證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災情,十分重要。”田國勇說,像北京的一些古建築就設置了煙感火災自動報警裝置,由消防控制室對寺廟內的所有建築進行統一監控,提高了該古建築群的消防安全系數。

提升人們的防火意識也是預防火災的重中之重。“不僅要建立健全古建築、古村寨的各項消防安全制度,用嚴格的制度規范內部人員或游客的消防安全行為,還要組建志願消防隊,並對志願消防隊員進行專門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防火和滅火技能,具有一定的撲救初起火災的能力。”羅燦說。

此外,還有人建議對古建築的消防安全設施設備、消防力量建設、消防管理制度等予以立法保障,並從法律層面禁止對古建築的過度開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