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保護中國古建築 讓文化記憶世代相傳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保護中國古建築 讓文化記憶世代相傳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日期:2016/12/14 21:27: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 月28 日,廣東省博物館聯手廣州地鐵,將粵博“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傳奇”展的延伸展覽“千年海絲·文明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帶進地鐵廣州塔站,通過大量的圖文說明、精心設計的3D 場景以及40 余件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珍品,將2000 多平方米的地鐵站廳變身為一個可以每天開放16 小時,每月接待近百萬觀眾的超級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展示空間還可以無限拓展,三趟以“海上絲綢之路”元素包裝的地鐵文化專列,由這裡出發,帶領來自五湖四海的乘客開啟一次與眾不同的“穿越之旅”。
  博物館作為一個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開放機構,從其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努力面向全社會敞開大門,為每一個人提供均等的文化展示服務。
  但是,受到館捨、展廳、展品和展覽形式的限制,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始終是有限的。為了利用有限的資源服務更多的人,今天的博物館正在努力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延伸服務范圍,讓博物館走出固有的館捨,走進學校、走進社區,把有型的博物館“流動”起來,送到服務受眾的身邊。從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流動展覽車”,到廣東專門為全省文博界資源共享而設立的“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再到四川博物院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博物館走向大千世界的腳步日益加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博物館搭上地鐵,走進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們應當注意到,與博物館的行動相對應,博物館所面對的服務受眾及其文化需求也正在發生改變。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包括機場、車站、大型商業設施等在內的城市公共空間,已經逐漸成為了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幾乎每天在不同的城市都有許多大型的文化展示活動在這裡舉行。
  由於博物館與城市文化的密切聯系,各種與博物館文化相關的元素也正在被請進這些城市文化空間,甚至成為其中展示的主角。例如首都機場從2008 年開始舉辦“文化國門”系列展覽活動,至今已舉辦各類公益文化活動70 余期,就在今年9 月還同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了以故宮古建築和文物藏品為主題的“大美故宮”主題展覽。2014 年上半年,位於上海市中心的K11 購物中心與巴黎馬蒙丹-莫奈美術館合作舉辦了“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展期兩個月中吸引觀展人數40萬,購物中心營業額增長20%,K11 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鄭志剛將自己的商業模式稱為“博物館零售”。在他看來,“在電商沖擊傳統百貨的時代,這意味著零售品牌、公共空間以及藝術共融一體。”從機場到商場再到地鐵車站,在博物館積極走進公共空間的同時,城市公共空間也不斷博物館化,一個全新的泛博物館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面對這個全新的時代,博物館當何為?廣東省博物館與廣州地鐵的合作給我們帶來三點啟示:一是要善於引導公共文化空間的展示需求,提供適合的內容支持。在本次展覽之前,廣州地鐵就經常利用站廳空間舉辦文化展示活動展覽內容包括廣州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個方面,此次廣東省博物館結合本館“牽星過洋”展覽,為地鐵方面提供的海上絲綢之路展示內容,恰逢國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廣州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大重鎮,這一題材既符合時代背景,也適應地方特色,正是廣州地鐵所需要的良好題材,雙方也因此“一拍即合”。二是要善於結合公共文化空間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據廣東省博物館有關負責人透露,最初與廣州地鐵接觸時,地鐵方面本想將展覽設在機場、火車站等城市入口站,但經過考察,廣東省博物館最終選擇了緊鄰博物館的廣州塔站,該站作為地鐵3 號線和APM 線的中轉站,擁有2000 多平方米的超大站廳,非常適合展覽活動,博物館根據站廳環境,專門進行了展陳設計,在廣州塔站3 號線站廳、APM 線站廳、APM線列車及3 號線列車分設了四個展區、七個主題展出。除了通過燈箱、牆畫和視頻描繪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及歷史建築風貌等內容,還在站廳的適當位置設立實物展區,特別拿出了近40 件珍貴藏品,在站廳內展示。經過專業設計,這個展示已經不再是博物館的展覽延伸宣傳,而是躍升為一個獨立的專題展覽。三是要善於動員和利用社會力量,讓社會人辦社會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絕不是一次“一廂情願”的宣傳活動,在展覽的籌備中充分動員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廣州地鐵免費提供了場地和廣告位,並資助了全部的辦展經費,廣州市少年宮的師生義務為展覽繪制作品,廣東省博物館公開招募的學生策展人志願承擔了展覽策劃任務,可以說整個展覽籌備過程也充分展示了博物館良好的社會動員能力。
  通過廣州地鐵此次“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覽”的舉辦,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已經邁出了“從館捨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步伐,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間會融入博物館的文化元素,而中國博物館也必將在這條社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